第二,家長要學法、懂法,依法對孩子進行教育。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對他有教育權、監護權,他不聽話打他、罵他不犯法。有的家長甚至還認為打孩子有理,他們堅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打不成才。”少數家長的這種做法不僅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本身也是違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二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責任或者侵害被監護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依法承擔責任。”第五十二條又規定:“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權利或者其他合法權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就說明,國家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合法權益進行了依法保護,家長如果打罵和虐待孩子是違法的。因此,必須要大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使家長通過學習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增強法製觀念,從而采用科學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第三,家長要了解一些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學會科學地教育孩子。蘇霍姆斯基認為:“教育孩子,先必須了解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曾經是個孩子。”可有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並不了解。孩子進入青春期有些什麼特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什麼樣的身體與心理變化?有的家長對此一無所知,而這些知識在很多的兒童心理學著作中都有介紹。作為家長,要科學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就要學習一些這方麵的知識。隻有了解孩子,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教育。有的家長不是不想好好地教育孩子,而是他們沒有掌握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沒有掌握科學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犯了錯誤,他們唯一采用的就是打罵、懲罰,這樣的教育方法是不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的危害及後果的。在孩子犯了錯誤時,家長要心平氣和地給孩子講道理,與孩子一起分析犯錯誤的原因。例如,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了,不要隻看到下降的結果就打他、罵他,甚至懲罰他,不讓他吃飯,不讓他看電視,不讓他出去玩,而應該與孩子一起來分析成績下降的原因:是因為考試時粗心大意還是自己沒有學懂這方麵的知識?是考題太難還是別的什麼原因?隻有找準了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又如孩子打架,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會發生的事情。孩子一旦打架,有的家長不問青紅皂白,先狠揍一頓孩子,之後嚴重警告:“下次再打架,打斷你的手!不要回家!!老子沒生你這個兒子!!
”這是一些家長慣用的方法。家長們為什麼不問問孩子為什麼打架?也許孩子打架是因為某個同學被欺負,也許是他為了阻止別人幹壞事不得已而打架。雖然他所采用的方式不正確,但這不正說明孩子懷有一顆正義之心嗎?被家長這麼一頓不分青紅皂白地打罵,孩子心中正義的火花不就被撲滅了嗎?家長這樣做,孩子表麵上妥協了,但心裏卻不服。要讓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認識自己的錯誤,在批評孩子時,必須采取恰當的方法。如果你要批評孩子,不妨從肯定孩子的優點著手,先表揚一下他的優點,這樣,孩子會更樂於接受你的批評。也可以在批評時笑一笑,目光中一定要飽含深情,而不要流露出嫌棄和恨鐵不成鋼的意思。態度要嚴肅,但也要對孩子滿懷希望,要讓孩子體會到家長對他的關心和愛護。在指出孩子的錯誤時,家長們的意見要統一,不要一個人一個觀點,甚至出現一個教一個護的現象。如果這樣,孩子就不會把家長的教育放在心上。另外,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孩子,更不要當著客人、同學、其他孩子、老師的麵批評孩子,因為那樣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他們也渴望得到尊重,更需要家長聽聽他們的意見。可很多家長卻總是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對孩子說出的話不予理睬。可孩子也是人,他們也有自尊心。許多家長認識不到這一點,不把孩子放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來教育他們。雖然孩子不懂事、不成熟,許多認識和觀點尚很稚嫩,但並不說明他們就沒有自己思想,家長也不能因此就把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強加給孩子。正因為孩子處在成長發展的過程中,才更需要家長進行科學的教育與健康的引導。隻有這樣,才能全麵地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另外,家長必須改變“大人主義”的作風。有的家長認為自己是長輩,不尊重孩子的選擇,凡事家長說了算。他們“望子成龍”心切,強迫孩子學這學那,想通過智力投資來增強孩子的競爭力。可由於沒有尊重孩子的意見,往往適得其反,孩子就是不願學。於是家長們隻好采取強製措施,硬是逼著他們去學自己不感興趣、不喜歡的東西。有的家長還振振有詞地說,這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實際上,這種做法嚴重壓抑了孩子的個性,大大阻礙了孩子特長的發展,也使孩子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與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