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出於勤奮
有一位哲人說過,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動物有兩種:一種是鷹,一種是蝸牛。不管是飛得很高的鷹,還是爬得很慢的蝸牛,能登上塔尖,極目四望,俯視萬裏,但都離不開兩個字—勤奮。一個人的進取和成才,環境、機遇、天賦、學識等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依賴於自身的勤奮與努力。缺少勤奮的精神,哪怕是本事再高的雄鷹,也隻能空振羽翅,望塔興歎;有了勤奮的精神,哪怕是行動再遲緩的蝸牛,也能雄踞塔頂,觀千山暮雷,渺萬裏層雲。
俗話說:“笨鳥先飛。”意思是說,能力差的人做事要不落後,就要比別人勤奮,就要比別人先行動。
魯迅說過:“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自古以來,多少仁人誌士,因為勤奮學習而成才,並留下了許多千古佳話。業精於勤,荒於嬉。勤學習、勤積累、人自恃天資聰穎,不肯“先飛”,不肯勤奮學習,而又藐視“笨鳥”,這種思想和行為是極端錯誤的。“笨鳥先飛”是一種不甘落後、勇於爭先的表現。愛迪生就是發揚了“笨鳥先飛”的勤奮精神,從一個智力平常的孩子成為大發明家的。但是,天賦好的“靈鳥”也要先飛,否則,就有變成“笨鳥”的危險。方仲永4歲就能做詩,後來不再學習,才華漸漸消失,以至於從神童變為凡夫俗子,這不正是“靈鳥”變成“笨鳥”的例子嗎?
勤奮與刻苦需要有毅力。有些成績憑短期的勤奮就能得到,而有些成績的取得,是要許多年、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拚搏才能如願以償。因此,長期的勤奮與刻苦,是要用堅韌不拔的毅力來支撐的。曹雪芹一部《紅樓夢》,寫了整整10年。馬克思寫作《資本論》花了40年。古人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門捷列夫因發現元素周期律而聞名於世,但他為此獻出了畢生精力,直到逝世時手中還握著筆,坐在書桌前。他們的成就完全是用勤奮、刻苦、毅力換來的。可以說,勤奮與刻苦是取得成績與成就的基本條件。不滿足這個條件,任何天才也無濟於事。人們常說的“天才來自勤奮”,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相反,如果做到勤奮與刻苦,即使開始時基礎差、起點低,也能迎頭趕上。人們常說的“笨鳥先飛”,表達的就是這樣的意思。
戰國時期的一位謀士蘇秦,他開始向諸侯宣布自己的政治主張時,沒被接受。他深感自己的學問不夠,無法說服人,於是回家刻苦攻讀,常常苦讀到深夜。有時實在太累了,眼睛睜不開,他就用錐刺自己的大腿,痛醒了就繼續讀書。最後,終於學有所成,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
古今中外一些卓越的數學家生活儉樸、治學勤奮的品德,對於今天的青少年仍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被人們譽為“數學之王”的德國數學家高斯在少年時代,家裏窮得連燈都買不起。他挖空一隻蘿卜,倒點油進去,再放進一根燈芯,就成為一盞別致的“蘿卜燈”。在這盞燈旁,高斯常常學習到深夜。高斯成名後,當上著名的格丁根天文台台長,生活待遇優裕,但他仍保持著儉樸的生活習慣。在他的辦公室裏,僅放著一張白色的小桌,一個沙發和椅子,簡單的食品和衣衫,再加一枝蠟燭,這幾乎就是高斯全部的辦公用品了。高斯治學勤奮,為了木星攝動智神星的計算,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對337000個數據進行計算。由於他長期不斷使用對數表,以致他能背出表中所有對數的前幾位小數。
牛頓的童年是不幸的,他出世前3個月父親就去世了,兩歲時母親又改嫁到鄰村,牛頓隻好與外婆相依為命。由於生活貧困,他從不亂花錢,唯一的愛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藝。他把零用錢聚起來,買了鋸子、釘錘等一類工具,一放學就躲在房子裏敲敲打打。牛頓學習時很專注,有一次他一邊煮雞蛋,一邊想著數學公式,竟誤把手表當作雞蛋丟進了鍋裏。還有一次,他從早晨起來就計算一個問題,中午飯都忘了吃。當他感到肚子餓時,已暮色蒼茫。他步出書房,一陣清風吹來,使他感到異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飯嗎?怎麼走到庭院中來了。於是他立即回頭,又走進了書房。當他看到桌上攤開的計算稿時,又把吃飯的事忘得一幹二淨,立即伏案緊張地計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