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刻苦學習是成才的保證(1)(1 / 3)

東晉的王嘉說過:“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古人雲:“堅其誌,苦其心,勞其力,則事無大小,必有所成。”學習也是一件艱苦的事情,正如有一首詩中寫道:“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這些言語足以說明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隻有刻苦學習,才有可能成才。

成才需要知識

德國偉大詩人歌德說:“一切才能都要靠知識來營養,這樣才會施展才能的力量。”成為有用之才,這是每一個青少年的願望,但是光有成才的願望不行,還必須具備多方麵的條件。證文化知識則是一個人成才所必備的條件。

一、學習與成才的關係

“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若想成就事業、實現人生價值,任何時候都不該放鬆學習。學習與工作,二者緊密聯係,互為依存。學習是幹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工作是所學知識的體現和展示。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人工作的成就,就是其人生價值實現的標誌。一個人的才能,就是其知識學問的重要體現。

實踐證明,真正能夠建功立業的人,無不有著深厚的知識積累做基礎。不學習就不可能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就不可能更好地工作。放鬆學習,等於放棄進步;流失大好年華,就會落後於時代前進的步伐。隻有加強學習,具備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考慮問題和幹工作才能統籌兼顧、才能提高效率。這種良性循環促進著人的素質不斷提高。不斷加強學習,是積累知識、自我充實完善的過程,是鍥而不舍、鏤金刻石的過程。它需要苦其心誌、勞其筋骨的毅力,需要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的恒心。而時下有些人口頭上也講學習,但一到具體行動上,就仿佛腿腳生風,桌椅長刺,坐不穩椅子,耐不住性子,表現出一種浮躁心態;也有的人覺得不學習也能對付一陣子;還有的人借口“工作忙,沒時間”,給不學習找個堂而皇之的理由。

學習是發展進步的階梯。《三字經》說得好:“人不學,不知義;少不學,老何為?”一個人不注重學習,就會孤陋寡聞,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潮流。特別是當代社會知識信息密集,各種新科技、新事物、新經驗層出不窮,可以說是日新月異,一日千裏,學習還怕跟不上,不學習就可想而知了。如果不努力學習將會遠遠被時代所拋棄,令你將來後悔莫及。有一個寓言故事講得好:一個年輕人在沙漠中行走,忽然,他聽到一個聲音告訴他,小夥子,從地上撿些石塊放到你的包裏,明天你會既驚喜又後悔。小夥子想,我怎麼會既驚喜又後悔呢?帶著這個問號,他隨便往包裏裝了幾個石塊。第二天早晨,小夥子打開包一看,石塊變成了五顏六色、光彩奪目、價值連城的寶石。他真是又驚喜又後悔,驚喜的是石塊變成了寶石,後悔的是石塊撿少了。對於青少年來講,學習何嚐不是如此。“書到用時方恨少”,說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嗎?學習是為將來做儲備,隻有不斷學習,掌握了足夠的知識、本領,你才會擁有發展的基礎。機遇,永遠等待有準備的人。

二、學習能力是持久的競爭力

學習能力,是一種持久的競爭力。善於學習,能迅速掌握知識的最新發展動態,並由此不斷創新,必然會處處走在前麵。學習是知識經濟、信息時代對當代青少年提出的必然要求。當前,國際社會上正流行一種新理論,即“L<C=D理論”。意思是說,如果學習(Learning)的速度小於變化(Change)的速度就等於死亡(Die)。這是對學習的時代特征的深刻描述。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人類知識的半衰期隻有73天。在這樣的社會裏,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強學習。眾所周知,在信息化時代,人才是製勝之本。但現代意義上的“人才”,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人才的背後一定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作為支撐,沒有學習能力的人才,很快會變成庸才。因而,提高、優化全體公民的學習能力,普遍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加快培養高素質新型人才,已成為當前我國應對世界經濟政治形勢和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因此,青少年必須立足於知識經濟時代對學習提出的新要求,堅持把個人零碎的學習變成係統的學習,把片麵的、被動的學習變成全麵的、主動的學習,變成終身的學習,從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

讀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

偉大的文學家老舍說過:“才華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鋒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用石磨,也會生鏽,成為廢物。”“天才”這個詞本來含意極其奧秘,它的定義絕不是所謂“生而知之,不學而能”。天地間生而知之的人沒有,不學而能的人也沒有。

生而知之,這無疑是癡人說夢。“天才”,相對而言,隻是在接受能力上比別人強些,但知識的獲得,總是靠後天的努力。後天不努力,就算你再聰明,到頭來也可能一事無成。

一、讀書好,讀好書更好

在21世紀,社會的發展非常迅速,特別是科技領域,真是日新月異、一日千裏!我們要融入這樣的社會,就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使自己與這個社會接軌。而要充實自己,第一途徑就應當是讀書了,因為書籍都是前人的知識總結。特別是青少年,因為未能在社會上獨立生活和實踐,知識的獲取,更多的是來自於書籍。所以說,“書籍是學生的營養品”。高爾基說:“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加裏寧說:“我們必須向上代學習,必須掌握人類已經取得的最優秀的成果,然後再推陳出新。”莎士比亞也說過:“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一個成才的人,就是一個有學養的人。要想成才,沒有豐富的學識是不可想象的。有誰聽說過,一個成功的人毫無學識素養?沒有,從前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