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習能力,關鍵是要有危機感、緊迫感和使命感,要有內在的動力。當今時代,人人都在學習,人人都在變化,人人都在進步。有的人常常說學習重要,看到別人學習上的進步,也心動過,但就是遲遲不行動。其原因就在於對學習的渴望不強烈,對無知痛苦的滋味未嚐夠。所以提高學習能力,首先要有危機感。人家在大步前進,我們原地踏步;人家隻爭朝夕,我們懶洋洋、慢騰騰,怎能跟上時代?今天的學習不僅是個人行為,更重要的是一種社會行為;學習不僅僅是個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社會責任;學習不僅關係個人的成長進步,更重要的是關係到黨和國家事業的興衰成敗。從1972年聯合國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發出“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的號召至今,學習的主動創造、超前領導、產生財富和社會整合功能越來越明顯。學習已無可辯駁地成為人們工作和事業的一部分。我們應把學習視為最富革命性、創造性的戰鬥力源泉,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
提高學習能力還必須在改進方法上下工夫。常言道,得法者事半功倍。掌握了科學的方法,就能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就能不斷地把握自己、充實自己、發展自己。提高學習能力,歸根結底要在學以致用上下功夫。你看了一百本遊泳的書,而不實踐,還是不會遊泳。必須在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上下工夫,在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結合上下工夫。為此,在工作、生活實踐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終身需要。
外部環境對於一個人的成長進步固然重要,但一個人是否能夠成才,關鍵還要看自身有沒有學習的激情和成才之誌。
我們現在正處在人類知識快速增長的階段。新知識的增長加速,同時也就意味著知識的折舊率提高。據統計,19世紀知識的半衰期約為50年,20世紀初約為30年,20世紀中期為10年,20世紀末則達到5年,本世紀這個速度還在加快。這種知識快速更新及其帶來的社會進步效應被稱為知識革命。在知識經濟時代,每一個人都應該不斷地去學習提高,接受係統的學曆教育和繼續教育。永不懈怠地學習,將成為21世紀人們的主要追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說:“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今後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獨立吸收、消化和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因此,學會學習才是獲得發展的條件,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掌握成才的主動權。
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普西認為:“一個人是否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時代的跨越式發展,要求每個人都應常思創新之責,常謀創新之策,常礪創新之誌,以新的視角、改革的精神、創新的辦法,在繼承中不斷創新,在揚棄中不斷發展,在超越中不斷進步。麵對知識的飛速更新,如果沒有創新學習的勇氣,隻滿足於掌握書本上的知識,很難成為駕馭未來的人才。
高考落榜後的九種成才途徑
考入大學學習,是成才的一條主要途徑,但是,升學並非通往成才之路的“獨木橋”,條條道路通羅馬。我國為廣大青少年創造了很多的就業機會,也開辟了寬闊的成才之道。青少年朋友隻要樹立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民的人生目標,發奮努力,即使不上大學也可能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我們身邊就不乏這樣的例子。張海迪是一位高位截癱的姑娘,她身殘誌更堅,通過刻苦自學,不但取得了學士、碩士學位,還寫作、翻譯了多部作品,成為輪椅上的作家、翻譯家。華羅庚小時候因家裏條件限製,未能實現上大學的願望,但這並沒有阻止他繼續鑽研數學的決心,經過堅持不懈的發奮自學,終於成為世界著名的數學家。恩格斯、毛澤東、高爾基、馬克·吐溫、法拉第、聶耳、達·芬奇、齊白石……他們都是自學成才的。
每年高考揭榜後,手裏捏著成績單,一些高分考生和家長欣喜若狂,而那些成績不理想的考生和家長卻憂心如焚。其實“落榜”並非“落伍”,高考僅僅是一次機會,高考之外的選擇很多。此刻,落榜的考生不能“回首過去”,而要積極瞻望前路,調整煩亂的失落心態,轉變成才觀念。對於高考落榜者來說,你的腳下至少有9條路:
來年再考每年都有一部分考生因為考試中沒有發揮正常水平,或塗卡失誤、生病等其他客觀原因落榜。這類考生可選擇複讀,再拚搏一年。
參加成人高考考生必須通過國家級統一文化考試才能獲得入學資格,完成規定學分後,獲得國家承認的本、專科學曆。成人高校的辦學形式有脫產班、業餘班、雙休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習方式並可就近入學。成人高校的學費較低,適合於學習潛能較大、家庭經濟不寬裕的考生就讀。成人高校每年8月組織報名,10月考試,第二年新春入學。
自學考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形式,它實行獨特的教育模式,被譽為“沒有圍牆的大學”,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因為自考畢業生由主考院校發畢業證書,而主考院校基本上都是國家的重點大學,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有堅定的成才目標和學習毅力,又希望能拿到重點大學的畢業證書的考生,完全可以通過自考達到目的。“寬進嚴出、教考分離、三業一體、因材施教、多路育人”是自考教育的特點,因此,較適合落榜考生繼續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