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在哺乳期時,如果用牛乳或其他食物喂養,這要比用母乳喂養的效果差一些,前者小兒身高往往低於正常值。另外,喂養嬰兒的一些輔助食品中,如果蛋白質、脂肪的含量較低,嬰兒會顯得虛胖、肌肉鬆軟、身材矮小。因此,這一時期,首先要保證嬰兒有足夠的蛋白質,因為蛋白質是人體細胞增生和修複必不可少的物質,是骨骼、肌肉發育的基本成分,也是製造激素、紅細胞和酶的原料。其次,要有足夠的鈣、磷、鋅、鐵、銅等礦物質,鈣和磷是小兒骨骼發育的主要物質;鐵和銅是造血的原料,而鋅能促進核酸代謝,參與人體70種酶的合成,所以缺鋅會使小兒食欲減退,並影響性發育成熟,直接導致生長緩慢。
這裏應該特別強調的是,嬰兒的骨骼處在迅速發育之時必須有足夠的維生素D和鈣,才能使骨骼向縱的方向發展,如果缺鈣就會影響骨骼發育。而讓嬰兒多在戶外曬曬太陽,日光通過皮膚合成維生素D,就能促進小兒骨骼對鈣質的吸收。
由此可見,嬰兒期的飲食營養直接影響到成年後的身體健康,作為父母或幼教人員應掌握嬰兒的這一特點,合理調配小兒的飲食,使其攝入足量平衡的營養,才能讓孩子的肌體得到健康的發育。
二、疾病預防
家庭應隨時準備的外用藥
孩子學走之後,可能常會有磕碰的情況發生,家長應該備些外用藥,有些輕傷小傷可以自行處理。
紅汞(紅藥水)
常用於皮膚擦傷、切割傷和小傷口的創麵消毒。不能用於大麵積的傷口,以免發生汞中毒;也不能與碘酒同時用,否則,兩種藥水相互作用會產生有毒的碘化汞,不但不能消毒殺菌,反會損傷正常皮膚,使傷口糜爛。
龍膽紫(紫藥水)
常用濃度0.5%~2%,有殺菌作用,常用於皮膚、粘膜創傷感染時及潰瘍發生時,也可用於小麵積燒傷的創麵。
碘酒:常用l%~2%濃度。用於剛起的皮膚未破的癤腫及毒蟲咬傷等。因為碘酒的刺激性很大,當傷口皮膚已經破損時,就不要再用了(對碘過敏的人也不能用碘酒)。如用碘酒消毒傷口周圍的皮膚,應在稍幹之後即刻用75%酒精擦掉。
乙醇(酒精)
作為消毒劑使用時,常用濃度是75%,低於75%達不到殺菌目的,高於75%,又會使細菌表麵的蛋白質迅速凝固而妨礙酒精的內滲透,也會影響殺菌效果。所以,當消毒傷口周圍皮膚損傷時,應用75%濃度酒精。由於乙醇塗擦皮膚,能使局部血管舒張,血液循環增加,同時乙醇蒸發,使熱量散失,故酒精擦浴可使高燒病人降溫。用於物理降溫的酒精濃度為20%~30%,也就是說,用1份75%的酒精兌2份水即可作擦浴用。
創可貼
用於外傷、傷口出血時消毒止血。
幼兒發生外傷的治療方法
外傷是兒童經常會發生的情況,這與孩子活動量較大、好奇心強以及動作不夠協調等諸多因素有關。根據損傷情況,一般將外傷分為擦傷、挫傷、扭傷、刺傷、切割傷等數種。下麵要介紹的是孩子在發生這些外傷後的簡單處理方法。
擦傷
多發生在孩子跌倒後,為皮膚的損傷,但有深淺之分。如傷得較淺,僅出現輕微疼痛,隻需抹點紅藥水,兩三天即會好的。如果傷得較深,傷口可有滲血或滲液,疼痛可較劇烈。如傷口表現較清潔的話,亦隻需抹些紅藥水或紫藥水即可,一周左右多痊愈。如創麵較髒,則應用自來水或涼開水衝洗幹淨後,再抹上紅藥水或紫藥水,然後用幹淨的敷料包紮兩三天。深擦傷往往有一結痂的過程,痂蓋脫落後創麵即已愈合。有時候,如痂尚未成熟即被剝落,則須重新結痂。須注意的是,發生在臉部的擦傷,如創麵有泥土或其他汙物而沒有及時清洗,則以後會在表皮上留有斑點,以至於影響麵容。所以對麵部的擦傷,應尤為重視清洗處理。如創麵嵌入了煤屑或石渣等異物,一定要去醫院處理。
挫傷
如皮下組織受傷而表皮未破,則稱為挫傷。多發生在身體某處遭受碰撞或受鈍器打擊的疼痛,尤其在按壓時疼痛加劇。如腫脹和輕微疼痛。不影響孩子日常生活及活動,則可不進行特殊處理,多在3~5天可痊愈。如腫脹較嚴重,則應去醫院進行中藥外敷等治療。如受傷部位為孩子的腦部、胸部、腹部、腰部及關節處,則有可能引起內髒或深部組織的損傷。此時應密切注意孩子有無異常情況出現,並及時送往醫院診治。
扭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