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川成都考入北京大學,現已赴美上哈佛大學的吳橋同學的家長說,其實直到初三,吳橋的數學都不算好。這位家長還說,在一次大考前,父子倆有了以下一段對話:

臨睡覺前,爸爸問吳橋:“概念都掌握了嗎?”

“書上的概念我已經全部能夠背出來了。不信的話,我背給您聽聽!”

“題目都會做了?”爸爸還是有點兒不放心。

“都會做了!課本上的例題、習題和老師講過的一些題目我都會做。連參考資料上的那些難題,經過我的一番鑽研後,現在也基本上掌握了,考試絕對沒問題。”

看著吳橋胸有成竹的樣子,爸爸很滿意。

可結果呢?孩子考得並不理想。於是,父子之間又有了一段對話:

“怎麼樣?吳橋,考試後的感覺還好嗎?”

“不太理想。”吳橋顯得無精打采。

“是概念混了,還是題目不會做?”爸爸繼續追問。

“概念部分沒錯,就是最後一道題我沒有做出來。”

“你那天不是說,題目都會了嗎?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吳橋委屈地說:“課本和參考書的例題、習題,以及老師在課上補充講的題我確實是都會做的。可是試卷上最後的那道題我從來沒有見過。考試的時候,我在這道題上足足花了15分鍾進行思考,但就是不知道怎樣做。其實,那道試題並不難,隻要經過一個轉換,就可以變成一個與課本上的例題相仿的題目,而我在考試時就是沒有想出來。出了考場,經同學提醒後我才知道應該怎麼做。”

後來這種情況反複出現了幾次,於是這位家長像大多數家長一樣認為吳橋出現這種“出了考場才知題目應該怎麼做”現象的原因是題目做得太少。於是乎,就給孩子買了大量的習題集,讓他大量地做題。若孩子有題目不會,家長就不厭其煩地講給他聽。可是,一段時間後發現效果仍不理想,類似這種現象還是屢屢發生。這究竟又是為什麼呢?現在不僅是吳橋,就連家長也發現,以前的學習方法可能有一些問題,不然的話,為什麼都複習好了,而題目還是不會做呢?

這位家長經過一段時間的思索,談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他寫道:

對於學生來講,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般會遇到兩種類型的題目:一類是與課本或參考書例題、老師或家長講解過的題目相仿的問題;另一類是知識性內容在掌握的範圍之內,但形式以前沒有見過的題目。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們遇到的題目,大多數是屬於第一種類型。做這種類型題目的基本要點是模仿例題和老師或家長所講解的方法。類型見得多了,模仿到位了,學生對於這類題目的解答是不會出問題的。第二種類型的題目,實際上是知識在新的問題情境中的應用。這類題目在考試中是經常出現的。做這類題目的關鍵所在是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將問題做適當的變換,將它轉化為第一類題目。這種變換和轉化問題是解決能力的表現。

這位家長認為,經常背概念、大量做題目的孩子,他們在學習上是努力的。從學習效果看,對於解答第一類題目也是不成問題的。但他們的毛病主要是在新的問題情境中,不能把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合理的應用。因此,要避免類似吳橋考試過程中那種現象的出現,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學業輔導時,應該注意知識在新的問題情境中的應用能力的培養。而培養的重點應該放在將“不標準”的情形向“標準”轉化的過程方麵。一句話,孩子會模仿例題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之後,家長不妨可以讓孩子多做一些“變式”題。

這位家長最後說,正是因為吳橋比同班的孩子多做了一些“變式”題,數學成績提高很快,為他最後一舉考入北京大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