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當“秘書”,這是一位名叫馬良的家長的做法。他怎麼會想起給孩子當起“秘書”來了呢?這位家長談了他的想法和做法:

孩子的媽媽全力給孩子當“後勤”,我很想為孩子做點什麼,但似乎處於“失業”狀態。我深知抓好課外閱讀是中小學生不可或缺的一環。無奈自從兒子上了初中,功課更多、時間更緊,每天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我又怎能忍心擠占他本來就不充足的睡眠時間,催促他去讀課外書呢?但隻在課本裏折騰,效果也不會好。兩難之間,我該怎麼辦呢?

某日偶爾瀏覽一篇回憶錄,說中央首長身邊都有一位專職秘書,專門負責首長的閱讀,將每天的報刊、文件歸納整理,選出最有價值的供首長閱讀。我茅塞頓開:我也可以給兒子當一名專司閱讀的“秘書”呀!

我家訂有《讀者》、《青年文摘》、《中國漫畫》、《漫畫月刊》、《報刊文摘》、《諷刺與幽默》、《南方周末》、《武漢晚報周末刊》、《航空知識》等報刊。郵遞員送來後,我先閱讀一遍,挑選出思想性強、藝術性佳同時又適合初中生閱讀的文章來,劃上記號,在兒子空閑的時候不失時機地遞給他。就像逛花園,引導兒子直奔最佳景點,省卻他問路與尋覓的時間。歐陽修自稱讀書多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兒子課外閱讀則多在“三前”——吃飯前、上學前、睡覺前。有時我還見縫插針,選一些漫畫供他欣賞(兒子挺有幽默感,就得益於從小接觸了大量漫畫作品)。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每個月下來,即便我從單位帶回的書報雜誌不算,單是自家訂閱的報刊中的精華文章就已勝過不少語文課文!

至於這一做法的效果如何,隻要看看這位家長最後是怎麼說的就可以了。這位家長寫道:“我覺得給兒子當‘秘書’的法子真值得申請‘專利’:既讓兒子讀了不少佳作,擴展了知識麵,提高了欣賞水平,又沒占用他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更沒造成他思想上的負擔,可謂相得益彰。”

這位家長所做的工作,從情報學角度講,實際上是一種“情報收集”工作。從信息學角度講,實際上是一種“信息加工”的工作。從目前基礎教育的現狀看,功課繁重、力不從心的中學生們,還真是需要有這麼一位盡心盡責的“秘書”,為他們做些“情報收集”和“信息加工”的工作,告訴他們在有關的報刊上都登載了哪些“情報”(所謂“情報”,也即有價值的信息),並將大量信息,經過分門別類、濃縮精煉等一係列加工,推薦給他們。如此方能達到節省時間而又信息靈通的目的。

應該說,要給孩子當好“秘書”,也並不簡單。家長不論文化程度高低,一定要注意和孩子多交流。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多少能悟到孩子愛看什麼,需要什麼。如此越做越有經驗,終會勝任“秘書”這一角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