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受訪者認為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創業意願影響最大
業界關注
作者:周易
我國將從今年到2017年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扶持80萬以上的大學生實現創業。然而,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星介紹,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創業率隻有1%左右。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手機騰訊網對13734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1.8%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創業的大學生,66.6%的受訪者認為對大學生創業意願影響最大的因素來自家庭。
受訪者中,學生占30.8%,家長占15.1%,教育工作者占6.2%。
80後青年張海畢業於南昌大學,一年前,他辭去了在北京某互聯網公司的工作,成為一家淘寶服裝店的全職老板。“我家鄉是國內毛線加工和銷售的一個主要區域,我家做了二十幾年的毛線生意。兩年多互聯網公司的工作經驗,讓我感覺到,網絡和電子商務縮短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帶來很多機遇,我就想把家裏的毛線生意搬到網上試試”。
張海想到去創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大學時結識了幾個誌同道合的同學,他們從自己家裏得到了一些服裝方麵的貨源和銷售經驗。
“很多想創業的年輕人最需要的是經驗和資金。在當前,這些大多來自於家庭。”剛剛步入職場的於海龍告訴記者,他家裏雖然經營皮毛生意,但是由於多年在外上學,他從未幫助父母打理過。於海龍坦言,他的家境不算寬裕,目前他的收入也不高。這一方麵促使他想把生意做大,另一方麵又怕失敗。
“我也有一些創業的朋友,獲得了來自外麵的投資,實現了創業夢。但是這樣的機會相對要少,相比之下,從家庭獲得資金要更快捷一些。”於海龍說。
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對大學生創業意願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家庭(66.6%),選擇個人因素、社會因素和學校因素的受訪者分別占13.8%、10.5%和3.7%。
調查顯示,61.5%的受訪者認為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大學生更願意創業,也有22.3%的受訪者認為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大學生更願意創業,10.4%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創業意願和家境沒有關係。
畢業於北京林業大學的張誌偉,在校期間就和朋友組成家教團隊做高考美術輔導,畢業後和朋友開辦了一家家教公司。“當時,我父母也很反對。他們一直拿的是財政工資,不希望我冒險”。
調查顯示,28.9%的受訪者感到支持孩子創業的父母多,21.2%的受訪者認為支持孩子創業的父母少,46.8%的受訪者選擇一般。
為什麼有的父母不支持孩子創業?調查顯示,家庭缺乏充裕資金(64.7%)是主要原因,其他原因依次是“觀念保守”(13.0%),“當下創業環境較差”“怕孩子過苦日子”和“孩子準備不充分”。
“在父母的觀念裏,做生意是找不到工作的無奈之舉,既辛苦又不穩定。但是相比給別人打工,我寧願辛苦一些,自己做老板,有奔頭。”張誌偉說。
華中科技大學“點團隊”創始人、啟明學院副院長劉玉認為,在校生缺乏創辦企業的基本常識,對市場化之下的團隊合作也缺乏心理準備,失敗的可能性極大。
張誌偉也感到,當下的社會環境對創業者也確實帶來了一些阻礙。“有段時間,我們資金周轉困難,可銀行根本不願意貸款給我們這些小公司,其他的貸款機構利率又太高。最終還是要跟家裏借”。
創業大學生最需要來自家庭哪方麵的支持?調查中,58.2%的受訪者認為是資金,選擇精神、經驗、心理、人力的受訪者分別占19.7%、11.0%、5.7%、4.5%。
本次調查中,47.0%的受訪者期待國家出台更多有利大學生創業的政策,20.6%的受訪者希望社會提供積累經驗的機會,11.5%的受訪者認為家庭應該鼓勵大學生創業,10.9%的受訪者建議學校提供創業平台,7.4%的受訪者建議學校培養學生相關素質。
劉玉表示,她非常讚成在校生進行“創業體驗”。這樣的創業活動或許更能為家長所接受,也更具有現實意義。
目前,一些地區根據“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出台實施方案,對於大學生關心的資金、工商、稅費等作出規定。例如,大慶市規定,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從事微利項目的,可享受不超過十萬元的財政貼息扶持。合夥經營的,則根據實際需要適當提高貸款額度。符合條件的創業大學生還可以減免登記類和證照類等行政事業收費。而且,從事個體經營的大學生還可持就業失業登記證,享受3年每戶每年8000元的稅費減免。
(稿件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