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如果在0—1歲期間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不重視,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條件,造成心理發展的“營養不良”,會不會導致難以補救的損失呢?
近年來,許多心理學家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索,結果證明,1歲以內確實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段關鍵期。
資料表明,當1歲以內的嬰兒處在充滿愛心和有豐富刺激物的環境中時,特別是如果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得到父母的及時鼓勵時,這種環境會大大促進孩子對環境的積極探究行為,促進他們的智力發展。相反,當孩子生活在非正常的家庭或孤兒院中,缺少豐富多彩的刺激物和成人的敏感反應時,不僅會造成他們運動技能發展的嚴重落後,而且當他們長大後,他們隻愛玩一些呆板、幼稚的遊戲,對新環境和陌生人表現得非常害怕,不敢大膽地探索周圍世界。智力測驗證明,這些孩子的心理發展遠遠落後於在正常家庭環境裏成長的孩子。
一位名叫韋恩·丹尼斯的心理學家研究了黎巴嫩孤兒院的孩子。他發現,這些孩子整天躺在小床上,無人理睬,也沒有人和他們說話。結果,許多孩子1歲時還不能坐起來,到4歲時還不會走,他們的智力測驗得分非常低,平均隻有53分(正常孩子平均100分)。丹尼斯還追蹤了被領養的一些孩子發現,1歲以前被正常家庭領養的,經過若幹年的教育後,智力可以勉強達到同齡兒童的平均水平;但6歲以後被領養的孩子,智力永遠達不到正常水平。
我們知道,即使1歲以內的嬰兒,在主觀能力方麵也存在差異。
美國幾位兒童心理病理學家追蹤研究了生活在貧困環境裏的一些美國兒童。這些孩子2歲的時候,心理學家就他們對母親的依戀程度、對周圍世界的探索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進行了測驗。結果發現,雖然這些孩子同樣生活在貧困家庭中,可是他們的適應能力卻差別很大,一些孩子適應能力強,另一些孩子適應能力差。
後來,研究人員一直追蹤到這些孩子上小學,並且再次測驗了他們的智力、情緒和社會交往能力,結果發現,2歲時適應能力強的那組孩子,在小學4年級時的綜合心理測驗平均得分為260分;而早期適應能力差的那組孩子平均隻得110分。這項研究也強有力地說明,早期教育對後期的心理發展會產生持久的影響。
由此可以知道,從出生到1歲,孩子不會說話,不能和父母進行語言交流,可他們卻是“啞巴吃餃子——心裏有數”。父母必須清楚,孩子從出生的那天開始,就具有強烈的接近周圍世界、接近周圍人們的願望,他們在以不屈不撓的精神探索著周圍的未知世界,而他們的微笑、啼哭、咿呀的呼喊,就是他們的求知欲和成為社會人的願望的最好表達。
早教應該從“第一天”開始。腦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大腦發育是不等速的,年齡越小,大腦的發育越快。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到老”,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早期教育的每一天都非常重要。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剛出生的孩子並不是隻會吃奶睡覺,其實有視覺、聽覺、味覺、觸覺。接受的刺激越豐富,大腦的功能就越強。而且,此時孩子的學習是“印刻模式”,外界給什麼就能接受什麼,給多少就能吸收多少,因此,科學、係統、良性的教育能夠最大限度地發展孩子的潛能,省時省力,事半而功幾十倍。
大腦的早期經曆很重要。雖然大腦在整個生命進程中都保持一定程度的可塑性,但當大腦越發專門化時,有些大腦發育的機會也可能永遠失去了。人們經常用“機會之窗”這一詞語來描述早期經曆的重要性。
作為父母,你無須擔心這扇窗口何時開啟,何時關閉。你隻要確保你的孩子有一個豐富的成長環境。
早期教育可使孩子具備5方麵的素質:
腦子靈活,左右兩半球均獲得較好開發,表現為思維敏捷、想像豐富、腦功能比較健全發達。
有較健美的身軀,喜愛玩耍和運動,有良好的生活規律和衛生習慣。
有廣泛的智力興趣,包括遊戲、觀察、提問、表達、思考、操作、識字、閱讀、計算和外語學習。有旺盛的求知欲。
有良好的性格品質,包括上進、自信、勇敢、自理、愛勞動、善交往、關心人、富有同情心。
喜愛美好事物,包括愛音樂舞蹈、愛美術造型、熱愛大自然和生活中美好的行為、語言等。
因此,父母千萬不要錯過了孩子這段最寶貴的時光。千萬記住,父母要以最熱烈的愛去嗬護孩子,千方百計給孩子創造充滿刺激物的環境,多和孩子說話,多關注他們的願望,揣摩孩子的心思。對孩子的任何表示,父母都應該報以及時的反應。
惟其如此,父母才是合格的父母,孩子才能成長為天才。對女童的培養也要遵循教育的科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