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經常會提出這樣一些問題:天空為什麼是藍的?人為什麼會呼吸?向日葵為什麼總是麵向太陽?等等。
這種情況實際上正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好奇心是兒童的天性,是孩子們求知的一種反映,也是兒童智慧的火花。他們有探索現實生活中各種未知事物的強烈願望,對周圍的一切感到陌生、新鮮、好奇。
正是出於各種好奇的心理和舉動,有時難免要闖禍,如把鬧鍾拆開,以弄清鬧鍾為什麼會打鈴。有時他們對大人所說的要親自試一試,企圖自己找出答案。平時孩子們往往愛問“為什麼”,有的家長由於不了解他們這種好奇、好問的特點,把這些正常現象看成是搗亂、淘氣,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往往采取冷淡、漫不經心、瞞哄和支吾搪塞的態度,或者不予理會。這種做法,會有損於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長,挫傷他們求知的積極性。要知道,兒童的智力正是在好奇——滿足——好奇中得到發展的。
對於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來說,最大的快樂莫過於揭開了某些奧秘。揭開奧秘後所體驗到的愉快和滿足的情感,反過來又激起新的探索興趣。作為家長,不僅要尊重、保護和正確引導孩子的好奇心,而且應努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使幼稚的好奇心發展為強烈的求知欲。對孩子提的問題,要確切、通俗易懂、有條理地給以答複,如果暫時答複不了,可以告訴他:“這個問題等我弄明白以後,再告訴你。”但是切記事後一定要兌現。如果對孩子求知的欲望采取應付的態度,不僅會抑製孩子的好奇心的發展,也會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對今後的教育不利。
與此同時,更要鼓勵孩子自己去了解豐富多彩的自然界和紛紜複雜的社會,讓他們大膽提出問題,並引導他們通過自己讀書、觀察、思考,尋找正確的答案。
李莉還沒上小學,就開始用鉛筆畫圖、寫字等,覺得有趣極了。當發現母親不用鉛筆,而使用鋼筆時,即對鋼筆產生興趣。鋼筆不像鉛筆要削,用起來比較便利,她就開始對鋼筆構造有興趣。母親拿支不能用的鋼筆給她,並說:“實際構造媽媽也不清楚,你拿去琢磨琢磨吧!”意思是要她拆下來看。但對一個未上學的小女孩而言,拆鋼筆並非是件容易的事,可是她真有耐心,整天觀察鋼筆的構造。
李莉母親看女兒對收音機有興趣,就給她一台報廢的收音機,讓她拆下來徹底研究。這樣久而久之,她一直對理工特別有興趣。因為有興趣,學習成績也特別好。現在她在一所重點大學學電子工程。
把家裏不用的東西儲藏起來,等到孩子有興趣時,就交給他拆下來研究。這位母親真是懂得如何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