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不讓孩子做家務,帶給孩子的是不幸的將來——讓女孩從小學會做家務(1 / 1)

現在的家長好像都習慣於自己包攬一切家務及家裏所有的事,為了讓孩子能擠出更多的時間去學習,為了讓孩子能有個好成績,家務活就成了家長的事,時間長了,就自然成了一個規律,同時也養成了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毛病。等到有一天你需要孩子去幹了,孩子卻不想幹或是不會幹,讓父母放心不下。事實證明,孩子不會做家務,不是孩子的責任,是家長的問題。尤其是女孩的父母,不讓孩子做家務,帶給孩子的是不幸的將來。我們應該做的是,把孩子從“保溫箱”裏“解救”出來,教她們幹些柴米油鹽之類的事,變溺愛為理智地愛,培養女孩良好的勞動意識與獨立意識,讓她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學會自己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我們經常聽到家長們的感慨:現在的孩子對家務是“這也不會,那也不能”!那麼,造成這種狀況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其實,孩子不做或不會做家務,是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觀念直接相關的。家長如果缺乏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的意識,把孩子做家務看做“可做可不做”的事,隻會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自理能力差,懶惰甚至自私,影響孩子今後的發展。據調查顯示:在我國,60%的獨生子女從未做過或很少做家務勞動,孩子們每天用於做家務的時間平均不到12分鍾。

2001年,北京大學招收了一名高考狀元,知識麵很豐富,人也非常聰明。剛入學不到半年,狀元就三科考試不及格,按照學校的規定,她要被勸退回家。狀元的母親從外地來到京城,了解到原來孩子自己不會照料自己,經常忘記上課的時間和地點。母親很傷心,苦苦哀求學校再給孩子一次機會。麵對母親的痛哭流涕,學校答應再給狀元半年的時間。狀元的母親就向單位請了假,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房子,專門給孩子洗衣、做飯,提醒孩子準時上課,逐漸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半年過後,當孩子能初步照料自己後,母親才離開北京。

還有這樣一對小夫妻,結婚後一直在父母那兒吃“現成飯”,過著悠閑自在的日子。可是剛過了兩年,父母因事去了外地,他們失去了吃“現成飯”的依靠。到街上的快餐店去就餐,對於夫妻二人來說也許還可以對付,但對年僅一歲的孩子來說卻是行不通。沒辦法,隻好自己動起了鍋灶。因不善於做飯,他們常常為所做的飯菜味道不好而互相埋怨、爭吵,最終傷了感情,導致了婚姻的破裂。

家長也許認為,讓孩子一心一意地學習,就會取得好成績。豈不知,孩子的生活應是豐富多彩的,學習書本知識隻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讓孩子學會做家務,可以培養他們的勞動觀念,逐漸明白沒有勞動就沒有美好的生活。重智輕勞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