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0章 防堵不如疏導:理智對待孩子的早戀(1 / 1)

早戀,在現代社會中,已不是一個什麼特殊現象、令人驚訝的問題了。

從《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的一項調查情況來看:1995年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南京五大城市的中學生早戀現象的比例比一年前提高了許多,分別是31%、29%、39%、25%和27%,這些數據的概念就是說每四個中學生中就有一個在“戀愛”。

青少年最顯著的生理特征是性腺的迅速發育和趨向成熟,第二性特征出現並日益顯著。基於這樣的生理特征產生的日益強烈的性意識和性需求,構成了少年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

在性發育初期的一段時間裏,由於對自身的生理變化毫無思想準備,少年會產生對性的不安、害羞和恐懼感。心理學家稱之為“性的反感期”、“青春期的否定階段”。這段時期過去後,少年便會轉而對性發生強烈的興趣,對異性產生好奇和好感,其中有一些就會發生越軌行為,造成性罪錯。

為了使孩子能健康成長,家長要重視孩子的青春期性教育,注意孩子的早戀問題。許多孩子的早戀都是偷偷摸摸地進行的,但是,也總有蛛絲馬跡可尋,有端倪可察。根據有關方麵的調查研究,孩子早戀的信號有十種,對此,家長要密切注意,及時發現,加強教育。這十種信號主要是:

孩子變得特別愛打扮,十分注意修飾,常對著鏡子左顧右盼,迫切要求父母添置時髦的服裝。

原來成績較好的孩子,突然學習成績急劇下降,上課時注意力無法集中。

活潑好動的孩子,突然變得沉默起來,不願和父母說話;對弟妹的態度也變得生硬粗暴了。

在家坐不住,進進出出頻繁,常找借口往外跑,瞞著父母去公園、溜冰場、音樂茶座等場所,有的還說謊。

放學回家時喜歡一個人躲在房間裏,或躲在一角想心事,時常走神發呆。

情緒起伏大,時而興奮,時而憂鬱,時而煩躁不安,做事沒耐心。

對描寫愛情的文藝作品感興趣,對電影、電視中的愛情鏡頭特別關注,甚至目不轉睛地看。

喜歡打聽男女之間的事,對兒女情長的事尤其感興趣。

有時背著家長偷偷地寫信,看到家長急忙掩飾過去。

常有異性打來電話,或與異性同學傳遞小條,信也多起來了,信件下角也不留地址。

家長對待孩子的早戀現象應該嚴肅對待、正確處理。首先不要認為這是一件邪惡的事,不要武斷地給孩子正常的異性交往扣上一項“早戀”的帽子,也不要輕易地把早戀和品質惡劣、思想落後劃上等號。早戀是孩子生理早熟的產物,是人到了一定年齡的心理的自然變化,問題在於怎樣引導孩子正確對待這種感情。同時,也不能認為孩子的早戀是完全正常的,絕對合理而任其發展。這是因為性的自然屬性要服從於社會屬性。有許多事,僅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需要,但是,如果這種需要不利於社會發展,就要加以控製,使孩子能更健康地發展,從而對社會有利,也對個人有利。

家長決不可采取粗暴的壓製、打擊、處罰的辦法對待孩子的早戀,而要循循善誘。現在,有的家長發現孩子(特別是女孩)有早戀的情況就粗暴地罵孩子,打孩子,甚至把孩子趕出家門,這些做法都是不妥當的,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創傷,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作為父母,一方麵要尊重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另一方麵要及時發現他們的心理傾向,對他們進行性教育,破除性神秘感,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情。要引導他們處理好理智和衝動的關係、友情和愛情的關係、需要和可能的關係、高尚和庸俗的關係、現實和未來的關係,要相信,絕大多數孩子都是通情達理、要求進步的,隻要對他們講清道理,他們是能夠理解和接受,正確地處理早戀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