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管理:打開潘多拉的魔盒(一)
運營
作者:穆勝
再也沒有如績效管理一樣讓人看不懂的人力資源管理工具。一邊是深信不疑的專家和HR們,另一邊卻鮮有成功案例。老板說,中國企業的文化就搞不了績效管理,是HR們引錯了路;HR們卻說,是中國企業文化裏的“老板”就搞不了績效管理,他們帶錯了隊。
於是,文化阻力成為了最好的借口,HR和老板們對於績效管理的迷戀被降至冰點,如分手的戀人一樣不願再見。近年來,績效管理幾乎成了國內企業的雷區,再新的方法也被他們避而遠之。他們確實是因為不了解才“相愛”,但他們真的會因為了解才分開嗎?其實,直到他們放棄績效管理,也根本沒有認清它。
老板和HR們的思路很簡單,不要和形形色色的員工談事業理想、職業素養和價值觀,“按勞取酬”天經地義。所以,隻要建立一個能夠評價業績的考核體係,無論它是否精準,總能把你往正路上引導。反之,沒有它就對企業沒有控製力。因此,重要的不是如何考核,而是考不考核。一句話,先做起來再說。但恰恰是這種心態,讓他們一往無前地走入誤區,並最終導致績效管理項目無果而終。而文化的阻力,並非罪魁禍首。
誤區一:盲目迷信指標體係
第一類誤區來自老板和HR們心中默認的一個邏輯:目標考核不如指標考核好,無體係的指標考核不如有體係的指標考核好。想來有道理,目標的考核盡管可以設置“標誌事件”,但顯然不如指標的考核更明確(究竟做了沒有)和更有區分度(做到什麼程度了)。另外,指標的體係(如平衡記分卡)基於企業創造價值的價值鏈,在每一個環節上提取KPI,確保了平衡,意在使得這一鏈條背後的機製能夠持續發揮作用,顯然比散亂的KPI更好。
所以,每當企業啟動績效管理項目,總是希望搭建一個盡可能豐富的指標庫,並在考核對象的考核計劃中盡可能多地納入指標,使其成為一個“體係”。這些雄心勃勃的行動,到後來才被發現是給自己“挖坑”。其一,一個考核指標代表一類管理成本,沒有強大的後台支持(如ERP係統),隻會讓考核者們疲於奔命。其二,用體係化的指標做考核,企業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化程度。“標準化”一方麵意味著企業價值鏈條的邏輯是穩定的,每個環節上提取的指標之間具有邏輯聯係,總能相互作用,指向最終的戰略目標;另一方麵更意味著每個指標都能反映一定環節的運行狀態。反之,企業在“內功”不足的情況下強行做指標體係,各環節之間的指標不一定具有邏輯聯係並指向戰略目標,甚至指標對於各環節也不一定具有指示作用。除了增加管理成本,還將把員工帶向歧途!早知如此,何不采用簡單的目標管理,至少在管控上不會走偏!
誤區二:盲目推高目標值
假設HR們選擇了合適的指標,他們麵臨的第二個難題是如何為這些指標設置目標值。可以想象,在國內企業沒有數據分析習慣的傳統下,這個環節會是多麼荒謬。考核者信奉“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的金科玉律,於是,大多利用自身地位賦予的超強談判能力來盲目推高目標值。以為是占了便宜,其實是吃了大虧。麵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被考核者要麼甩手不幹,要麼根本不care,該幹嘛還幹嘛,把皮球踢回來,就看你領導怎麼接招!這樣一來,激勵的作用還能發揮嗎?苦心定下來的考核製度被架空,不是對組織權威的損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