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企業並購不應停留在量的疊加上(1 / 1)

企業並購不應停留在量的疊加上

總編輯隨筆

自“3Q大戰”之後,中國企業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有所改善,赤裸裸的抄襲少了一些。在騰訊、阿裏巴巴、百度等互聯網巨頭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付出不菲的代價,去收購自己想要的企業。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好現象。

幾年前,一位創業的朋友對我說,國內創業環境太差,好不容易培育一個項目,剛被市場認同,就被互聯網巨頭抄襲,那時真是萬念俱灰。

在他看來,大型互聯網巨頭要資金有資金,要人才有人才,要渠道有渠道,它們采取“拿來主義”,初創公司是沒法跟它們競爭的。

欣喜的是,創業環境在不斷改善,互聯網巨頭不再野蠻掠奪。今年,中國互聯網企業的並購十分頻繁,尤其是58同城,展開了瘋狂並購,繼不久前合並趕集網後,近日又傳出收購中華英才網的消息。

通過收購,補強自己的短板,打開新市場,是企業的發展所需。2013年8月,百度以18.5億美元高價收購91無線,當時很多人認為百度太傻———91無線不值這個價。但麵對騰訊、360等公司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巨大挑戰,百度這樁收購是明智的。今天,百度在國內應用分發市場的地位,已舉足輕重。

但,國內企業之間的並購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簡單的量的疊加上,包括快的與滴滴的合並,58同城與趕集網的合並,都是同行之間的並購。雖然這類合並有著積極意義,可以減少惡性競爭,提升利潤率,不過,在收購理念上,仍是落後的,也難以發生化學反應。

我想,蘋果絕對不會去收購一家手機企業,即便免費贈送,它也不一定會接受,因為這對它毫無意義,甚至會拉低品牌形象。但2014 年5 月,蘋果宣布以30億美元收購BeatsMusic 以及Beats Electronics,獲得了對方的音樂訂閱服務和一流的耳機產品。蘋果CEO蒂姆·庫克說:“Beats 為蘋果帶來了非常罕見的技能。這樣的公司,這樣的人才,不是能經常遇到的。”不難發現,蘋果通過這樁收購,得到頂級的技術和人才,強化公司的音樂訂閱服務,並獲得了Beats這樣大師級的耳機產品。

蘋果30億美元的付出是值得的。

再來看看Facebook,它出手相當闊綽,且專收購小公司。用紮克伯格的話說,他寧可錯買一家公司,也不放過一個未來的明星企業。2014年2月,Facebook以190億美元(含30億美元限製性股票)的天價,將WhatsApp收購麾下,而後者僅是一家創辦4年的小公司,員工隻有32名。去年3月26日,他又一擲20億美元,買下虛擬現實技術廠商Oculus。

紮克伯格一擲千金的收購,在國內是不可能發生的,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而是戰略問題。因此,盡管有人說,紮克伯格“瘋了”,但他始終相信自己。收購WhatsApp,公司便能放眼移動社交,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版圖;收購Oculus則是押注虛擬現實,這是一樁賭博。

中國企業的收購著眼當前,以控製成本、獲得對方渠道為主,聯想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就是如此。而美國科技公司的收購,則是著眼未來,進行技術卡位。

在我看來,中國企業之間的收購還較為初級,大部分並購並無多大價值,它們應該多向蘋果、Facebook等美國科技公司學習,多為未來做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