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百姓為什麼愛Uber
封麵故事
矽穀著名風險投資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曾經說過一句話:“軟件正在吞噬這個世界!”Uber正是這樣一家公司,它用移動互聯網和軟件的魅力,直擊人們的租車痛點。
2008年,從美國加州大學輟學後轉往矽穀做天使投資的查維斯·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和朋友加雷特·卡普(Garrett Camp),碰上了一次悲慘遭遇。當時,二人參加完在巴黎舉辦的LeWeb國際數字創新大會,站在路邊等出租車,大西洋麵吹過來的凜冽寒風讓他們抖個不停,卻半天攔不到出租車。卡普為此大加吐槽:“假如我可以在手機上按一個鍵,然後身邊出現一輛空車就好了。”
瞬間閃現的靈感,成了Uber的起源。在進一步思考後,他們認為,這個借助移動互聯網提供服務,最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用戶的虛榮心:讓乘坐者顯得特別高端。
2010年6月,Uber專車服務在舊金山啟動運營。
Uber全球擴張
在商業模式上,Uber和傳統的出租車業務明顯不同,它是一個真正具有顛覆性的O2O出租車服務:在互聯網上整合閑置的私人、汽車租賃公司和出租車公司的高檔汽車資源,向中高端人群提供用車服務。用戶通過GPS係統向Uber發出叫車服務,結束交易後,Uber向私家車主抽取20%的提成。
在實操中,Uber規定年滿21歲的私家車主才能申請專車司機,他們需要向Uber提供駕駛證、行車證、車輛保險、身份證(美國需要提供社會保障號碼)、職業和家庭住址等相關證件和信息,審核通過後在網上進行視頻學習,課程涵蓋了操作程序,如何獲得五星評價,以及告知哪些是禁止行為等,然後到指定的司機服務點驗車,不用簽訂任何掛靠協議,快至1周,慢則2周,私家車主就能夠成為Uber的專職或兼職司機,並獲贈一部工作用手機。
對於用戶來說,則需先在智能手機安裝Uber專車軟件(APP),在其中輸入姓名、聯係方式、支付賬號等真實資料,建立起個人賬戶後即可使用。當需要用車時,用戶打開APP,輸入目的地信息,在奧迪A6、林肯、凱迪拉克、寶馬、奔馳等車型中選擇座駕,預約完成後第一時間得到專車預計到達時間、車牌號碼、大致的價格、司機的實名信息,以及先前客戶對他的評分,並可通過GPS實時查看車輛行車路線,享受專車司機客氣且彬彬有禮的服務;到達目的地後,綁定的信用卡或支付寶將自動根據裏程數扣款。與此同時,一封郵件會即刻到達你的電子信箱,郵件列明了詳細的裏程數和收費,並附上正確的行駛線路圖。
毫無疑問,Uber的專車服務盤活了閑置的高檔車資源,讓私家車主大獲其利,同時,它較好地滿足了用戶的租車需求,在公眾場合提升了他們的身份認同感,客戶使用體驗到達極致。
Uber在矽穀迅速火了起來,開始向全美市場蔓延。創業4年後,它進入中國、德國、法國、英國和日本等全球56個國家和地區,服務超過300個城市。作為一家“互聯網+”企業,它格外受到市場追捧,在2014年獲得12億美元D輪融資後,公司估值飆升至182億美元。到2015年3月底,Uber把美國傳統出租車、機場巴士業務合計所占市場份額,從85%壓縮至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