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運營商惡意扣費須切中要害
社評
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中國有12.9億手機用戶,幾乎人均一部。手機不僅是通信工具,也已成為生活助手。然而,對大多數用戶來說,每月的電話資費都或多或少超出預期,被運營商亂扣費和惡意扣費的不在少數。之前,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曝光,中國移動未經用戶允許,私自開通閱讀包、視頻包、娛樂包等增值業務。運營商的惡意扣費之舉,讓消費者怨聲載道。
近日,工信部召開2015年電信行業行風建設暨糾風工作會,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嚴控電信用戶申訴率,每季度不高於20人次/百萬用戶,全年不高於70人次/百萬用戶;二是嚴打不明扣費,電信用戶涉及相關問題爭議的申訴率年度不高於6人次/百萬用戶,嚴厲整治“惡意扣費”。
會議還對工信部下半年的工作做出部署:將對企業落實任務情況開展督促檢查,將認真按照考核指標,對工作任務落實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將適時公開。對監督管理不力,任務落實不到位、目標未完成和觸及違法違規“紅線”的,將嚴肅追責。
從公布的消息來看,電信主管部門著重強調了“考核指標”,用“兩根紅線”拴住電信運營商,有望遏製屢禁不止的惡意扣費行為。不過,很多用戶仍然擔心,惡意扣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
過去,三大運營未經用戶同意開通收費業務,或者誘導用戶開通收費業務,這些問題長期存在,盡管電信主管部門時不時出來喊話,但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我們認為,要想真正遏製亂收費、惡意收費,必須切中要害。
首先,運營商惡意扣費遠比人們想象的嚴重得多。平時,隻要手機資費變動幅度不大,用戶對此感知不多,隻有話費支出超預期太多,才去核查。因此,治理運營商惡意扣費,前提是要讓消費者知道花了哪些錢,如果工信部要求運營商給每位用戶定期寄消費清單,惡意扣費行為或許會有所收斂。而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對其使用的商品或服務享,有充分的知情權。
其次,嚴禁運營商玩文字遊戲、設置消費陷阱。有人認為,現在運營商的資費設計過於複雜,尤其是數據業務的計費,連教授都自嘲看不懂。要打破這種局麵,做法是將傳統話音業務與增值業務區分開來,增值業務的每項消費清楚可查,讓用戶明明白白消費,而不是所有項目都往一個套餐的筐裏裝。
另外,運營商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完成業績考核,地方運營商往往會設置消費陷阱,實現惡意扣費之目的。比如,天氣預報訂閱服務,運營商以三個月免費為誘餌,引導消費者訂閱,三個月後用戶若不主動提出取消,運營商就會默認為續訂,然後每月自動扣費,這其實也是設置消費陷阱的行為。對於這種行為,應該予以嚴厲打擊。
再次,第三方APP設置的惡意扣費軟件,運營商不能免責。表麵上看,惡意軟件吸費似乎與電信運營商關係不大,但據調查,運營商不僅知道實情,還幾乎都參與了業務分成,因此,它們不能置身事外。據消費者反映,手機遊戲扣費最為嚴重,小孩玩手機遊戲時,為了升級過關,通常會買道具,所產生的費用從手機資費裏扣除。如果購買道具需要輸入手機密碼,就會最大限度減少遊戲扣費。
去年,工信部通信保障局指出,對含有惡意扣費等行為,以及含有法律法規禁止內容的應用軟件,不得上架,並將其納入應用軟件黑名單,但這隻是針對應用商店,運營商卻未納入考核範疇。事實上,運營商也從惡意扣費軟件中獲得了利益。
第四,優化用戶維權通道。通常情況下,惡意扣費涉及金額不大,每月幾元或十幾元,由於維權手續麻煩、耗費精力、維權成本高,很多被惡意扣費的用戶,往往會放棄維權。因此,優化維權通道、降低維權成本,對打擊惡意扣費有積極意義。具體做法是設置曝光熱線和新媒體舉報平台,迫使運營商改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