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令狀”落空折射行政命令式治汙窘境
編讀往來
來信點評:《IT時代周刊》總第313期,“網民議事”《柴靜“穹頂之下”喚醒環保意識》
讀者觀點:政府治理霧霾的“軍令狀”落空,加劇了誠信危機,但政見“跳票”又未嚐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它可能讓官員明白,治理霧霾必須按規律辦事。
一部《穹頂之下》再次引發全社會對中國當前生態環境的大討論,而官方在這個問題上該承擔怎樣的責任,社會也保持高度的問責態度。
2014年初,有至少15個省份簽訂了治理霧霾的“軍令狀”,可國家統計局的公報顯示,全國161個城市中,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的僅占9.9%,未達標的城市占90.1%。
喊聲震天、效果甚微,政府治理霧霾的“軍令狀”落空,加劇了誠信危機,但從另一方麵看,政見“跳票”又未嚐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它可能讓官員明白,包括治理霧霾在內,任何事情都有客觀規律,必須按規律辦事。
治理霧霾當然不會一時變天。解鈴還須係鈴人,當製造霧霾的“發動機”被合法化後,就隻能通過修訂法律、出台新的法律,來倒逼其熄火、轉型。“霧都”英國倫敦,也因此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汙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其後嚴格執法,解決霧霾問題花了三四十年的時間。
盡管剛剛履新的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也用了“鐵腕治汙”來形容2015年環保部的工作,但其思路和地方政府的“軍令狀”完全不同。因為他強調的是,2015年將成為環保法落實的關鍵年,將對違法企業進行嚴肅查處和對地方政府啟動問責,對“未批先建”的項目進行治理,對“紅頂中介”進行清理,等等。這些都是法治語境下看得見的路徑,而不像之前地方政府的軍令狀,隻是喊聲震天。
—郭文婧 (武漢)
自由職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