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瞻
封麵專題
作者:劉世錦
兩會是中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國公民全方位參與公共政治的主要平台。2015年度的“兩會”將依例在春意盎然的陽春三月召開,全國各路精英將從四麵八方薈萃首都,代表全體公民履行神聖的職責。
反腐倡廉、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經濟新常態、全麵深化改革、簡政放權、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改革、環境治理、新型城鎮化、外交新戰略等,料將成為兩會上的熱點話題,也必將成為貫穿2015年度的施政要點。
通過兩會等渠道使上述問題得到實質性的改善和解決,既是全體國民的殷切期盼,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CFP供圖
國家智庫代表委員建言新常態
經濟新常態下提升生產率的重點領域
“十三五”時期提高生產率是重中之重,甚至可以構成這個時期的一條主線
“十三五”規劃的重中之重就是提高生產率。新常態和原常態或舊常態相比,一個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速度降低了,由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將轉入中高速增長。為什麼會發生如此變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產率提升的來源已經發生很大變化。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高速增長,最重要一點就是農業勞動力從農業部門轉入非農產業。一個農民過去種地,假定掙一元錢,到了非農產業以後可以掙五元錢。生產率的提升主要靠勞動力從農業部門轉向非農產業獲得,這也是中國過去30多年保持10%左右高速增長非常重要的動力來源。但隨著經濟學上所說的“劉易斯拐點”的到來,這個來源逐步減弱。以後,生產率提升將主要來自部門內。如果我們不切實有效提升生產率,“十三五”期間維持中高速增長難度也很大。我認為,“十三五”時期提高生產率是重中之重,甚至可以構成這個時期的一條主線。具體來說,應側重五個重點領域。
1.提升農業生產率。重點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農業勞動力占30%,但實際種地的農民所占比重沒那麼高,根據我們最近做的研究,大體上接近20%,然而農業產值所占比重是10%,將近20%的人隻有10%的產出,生產率還是相當低的。現在,農田大量使用化肥、重金屬汙染等不可持續問題非常突出。
下一步我們需要考慮的是,中國農業如何走出一條新路?一方麵,我們能不能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充分利用國際資源?放眼全球,一些國家的可耕地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另一方麵,則是如何通過集約和適度規模化經營實現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十三五”期間,相當多的農業勞動力可以從農業部門轉移到非農產業,這也是提高生產率的一個方法。將來中國確實成為高收入國家後,農業勞動力的比重應該在10%以下。也就是說,至少有10%~20%的農業勞動力還可以從農業部門轉到非農產業。
2.推進壟斷性基礎產業領域改革。這些領域包括能源、石油、鐵路、電信、金融等部門,效率普遍是低的。比如,前幾年一些地方的高速公路上運煤卡車可以排十幾公裏,卡車所運煤炭是低級能源,但燒的汽油是高級能源,能耗很高。大家紛紛提出疑問,是中國造不了鐵路嗎?是缺鋼材、缺技術、缺資金嗎?都不缺。為什麼搞不起來?原因在於,鐵路建設隻能由鐵道部來搞,別人不能搞,如果要參與投資,鐵道部也要占控製地位。這就是行政性壟斷。中國的高速公路為什麼發展很快?是因為不僅交通部可以製定規劃、修建道路,同時各個省、市、縣,甚至民營企業也可以參與投資建設,然後在收費站豎塊牌子“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有了這個機製,中國的高速公路裏程數就超過美國了。如何打破壟斷、鼓勵競爭,推進基礎產業領域的混合所有製改革,對提高整個社會生產效率意義很大,也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