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詩咳嗽了一下,扶了扶眼前的眼鏡,開始說道,突然,李進感覺這個男孩的氣場變了,變的非常自信,跟之前的感覺截然不同,原來,涉及到所擅長的理論,這個男孩就強勢起來,這個男孩挺有意思啊。
孫詩說道:“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秤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製,雙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裏。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在行先,以意導氣,以氣領形。這是作為內家拳的太極拳法的修煉大綱。拳意不能靠自己亂誤,入門必須師傅引導。簡單的說,意可以理解為”想法“,具體的意向,則一言難盡。我想,我自己獨自練習一直毫無所獲的原因可能就是沒有師傅,所以請師姐一定收嚇我吧。”
李進聽的雲山霧繞,一竅不通個,怎麼全是古語,單個詞他能聽懂,連起來他是啥都沒明白。
徐小媚幹咳倆下,表示嗯嗯,不錯不錯,其實她也沒聽明白,她以前聽姐姐說的都是什麼攻防兼並,長於“四兩撥千斤”,周身勁氣,勁若纏絲,綿綿不絕,深淵履薄冰而氣定神閑,激水中流而心有大荒的簡單詞意,哪聽的這個小子一套一套的古語啊。
不過丟人不丟麵,她不會承認沒聽懂的,她點點頭說道:“嗯嗯,有道理,不錯,李進你也同意吧,那我們回答第二個問題吧。你說下武術的來源吧。”
孫詩點頭繼續說道:“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候﹐人類即已開始用棍棒等原始的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鬥爭﹐一是為了自衛﹐一是為了獵取生活資料﹐後來人們為了互相爭奪財富﹐進而製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
從曆史上看,有不少歸屬武術類的名稱,春秋戰國時稱“技擊”兵技巧一類);漢代出現了“武藝”一詞,並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選》中“偃閉武術”(當時泛指軍事)的“武術”一詞;民國時稱“國術”:新華國成立後仍沿用“武術”一詞。
其實古武術就是古代的武藝,學習武藝的人就是武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