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中存在的問題
(1)產權不明確
國家是國有資產的唯一所有者,但是在國有資產經營過程中,需要一個能夠實際運營國有資產,對其進行合理配置的管理部門。該部門必須能夠對國有資金進行實際控製,並且能夠對其高效運營和最優規劃。但是,一旦國有資產分散到了各個管理部門,各部門就需要對這些資產進行管理,增值,一旦資產出現損壞,就需要對其複雜。但是,在管理部門中,如此龐大的資金,基本上許多上能夠對其進行支配,因而出現問題時,並不會有專人對其進行負責。這樣就較易導致國有資產產權不明確。
(2)運營效率低下
在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現象較為嚴重,尤其在石油企業,掌握著許多國家資源,因而盲目投資及建設現象就較為普遍,而且隻投資而不維護的現象較為嚴重。國有資產隻有投資而無進一步退出機製的問題,就導致大量資產流失。
(3)政企分工不明
石油企業目前是直屬於國家的企業,與政府部門具有直接的隸屬關係。政府具有投資者的職責,同時還具有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職責。這樣既是經營者又是監督者的雙重身份就導致了監督力度極具下降。
(4)國有資產管理形式不統一
在我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過程中,其管理形式由政府進行進行統一規劃和配置,再有各個國企進行具體的經營管理。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此種國有資產由政府統一進行分割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極易導致企業隻關心國有資產數量,卻忽略了對資產進行經營管理中產生的經濟效益。這種模式導致對國有資產分割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卻造成浪費和流失現象越來越嚴重。
(5)缺乏高效的監管體係
長期以來,國有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極為重視經營性資產,卻忽略了類似自然資源等其他國有資產的開發和利用等,這就造成了許多極具經濟效益的國有資產被閑置,甚至流失。並且,許多企業對國有資產管理的概念並不十分理解,導致資產收益和分配混亂,造成資產流失;並且對於長期未使用的資產 不能做到積極維護和管理,較易造成流失;最終,在資產監管過程中,並不能夠科學有效對其進行評估,導致低估資產價值而使國有資產流失。
2.國有流失的原因分析
(1)產權多元化
在國有資產進行經營管理過程中,產權多元化導致了在實際工作中國有資產無專人負責,這也是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根本原因。在實際工作中,政府作為資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職能並沒有分離,國有資產被各個部門分解,這些部門雖然得到資產並對其進行經營管理,但卻並不對其的損毀等負責。所以,產權多元化造成主體不明確,因而無人對國有資產負責,造成資產嚴重流失。
(2)法律製度不健全
國有資產管理工作雖然在我國已經開展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是至今我國並未出台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國有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的行為進行規範和指導,導致國有資產缺乏法律保護。企業經營者不好好利用資產,致使資產流失。並且,在資產進行交易的過程中也沒有相關的法律規範,致使資產的產權交易也不十分規範,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3)企業經營者輕視管理
當前企業並未對國有資產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督考核機製,致使企業管理者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極為重視短期效應,而忽略了長期經濟發展的目標。盲目進行擴張,缺乏科學的項目管理論證,對項目的經濟預期缺乏有效核算,致使新項目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擱置。甚至有的管理者並不能嚴格要求自己,發生貪汙腐敗行為,直接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4)政策引導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程度加深,我國經濟逐步實現國際化。某些領導為了增加政治資本盲目要求吸引外資,導致有的企業為了完成要求,低估國有資產,甚至直接不作價,和外方簽訂了不合理的條款。政府這種隻追求當前利益而忽略長遠發展的行為也是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