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意林
作者:
一個老師的孩子碩士畢業,在他的思考裏,擺在第一位的是未來如何生活,規劃了一圈,卻沒有找到能夠與理想的生活方式相匹配的工作。
一個很有前途的年輕人,耐不住打拚的辛苦,表示自己希望的隻是一份安定的生活,而不是什麼所謂的前途。
“一份安定的生活”,事實上是個定義十分模糊的說法。“安定”起碼要涉及衣食住行這些方麵,否則,就談不上什麼安定。況且,在農村的“安定”、在中小城市的“安定”,與在大城市尤其是具有國際化背景的大城市中的“安定”,內涵也是很不一樣的。
而前途也有兩個層次:一個是物質層麵的,一個精神層麵的——物質對應的是生活,精神對應的則是工作。人很難通過物質手段解決精神上的問題,即使你生活的再安定——如果這可能的話——隻怕也很難撇開工作上失落的酸澀。
很多年輕的朋友,在構想未來或者承受壓力時的想法太過簡單,他們說:“我隻是想過一份愜意的生活”。可是,這其實是一個很高的要求,並且,離開了工作,這個要求根本就沒有任何實現的可能:
首先,你願意與一個對工作沒有進取心、敷衍塞責的人共事嗎?一個在事業上既沒有成就也缺乏努力的人,很難獲得他人長期的認同,甚至會失去友誼和親情。
其次,在職場中得不到認同,生活就失去了物質基礎。
最後,“愜意的生活”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意義大不一樣,隻有孩子與老人才會有超越工作的生活。
所以,人未必一定都得有事業,但所有人都得工作,它是一切的基礎。至於工作是享受還是拖累,那是個人的價值觀決定的。
還有人說:“我隻想幹自己想幹的事情”。這也是一個很高的要求,甚至比“隻想過一份愜意的生活”更加困難。在這個社會上,其實沒有多少人能夠達到這個境界。
享受生活的意義幾乎是不需要多講的,人生苦短,這是人的本能。問題是,享受生活需要工作支持,同時也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能力和付出,決定著一個人創造價值與財富的多寡,它也會決定著人的生活狀態。如果一個人過著與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不相符的生活,那是一種不義。
所以,人們首先關注的,應該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而不是其他。如果你願意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能力與付出,那麼麵對生活與工作、眼下與未來,就能夠更好地平衡和規劃,也就可能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或者願意更加勤奮一些,讓自己的願景有更現實的基礎。
會享受工作的人,才能懂得如何享受生活;能夠理解生活真諦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
新的一年,可以成為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