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學究”非教師專稱(1 / 1)

《水滸傳》中,多處稱吳用為“吳學究”。吳用在智取生辰綱以前教過村學,在另外一些前人小說中往往也有稱秀才不第而教書之人為“學究”的,人們便以為“學究”即教書先生的別稱,其實並非如此。

宋代的貢舉製度,設有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明法等十科。學究即其中之一科,為“學究一科”之簡稱,與古人所稱之“通一經”相類。各科皆秋取解、冬集禮部、春考試。各科考試的內容不同。學究考試內容為:《毛詩》對墨義五十條,《論語》十條,《爾雅》、《孝經》共十條,《周易》二十五條,《尚書》二十五條。各類考試合格及第者,列名放榜。錄取者分為五等:一、二等曰及第,三等曰出身,四、五等曰同出身。

凡錄取者,即取得“有出身”資格,在朝廷除授官職時,可以獲得較無出身的人優厚的待遇。

宋真宗景德二年,撫州晏殊、大名府張蓋二人以童子召試詩賦,皇帝欽賜晏殊進士出身,張蓋同學究出身。

南宋建炎初,宋高宗親自策試於集英殿,批準一批人為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學究出身、同出身等。

取得學究出身後,可以在中等的州擔任州的判官、司參軍,或者到上等縣裏擔任縣的主簿、縣尉等起碼品級(皆為從九品)的官職。可見對吳用稱呼為“學究”,乃是當時人出於一種尊稱,而並不是教書先生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