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前我國貨幣金融政策新動向及中部地區可采取的現實舉措(1 / 3)

當前我國貨幣金融政策新動向及中部地區可采取的現實舉措

理論與實踐

作者:王業春 王斌

【摘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潛在經濟增長率放緩,發展方式麵臨轉變。應對新形勢,貨幣金融政策調控思路也有所轉變,更加注重短期政策和金融改革長期目標的結合,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將加大。中部地區應搶抓政策調整機遇,采取現實舉措,充分發揮現代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加快推進中部崛起。

【關鍵詞】貨幣金融 政策 中部

近期,世界經濟繼續調整,國內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矛盾更加突出,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潛在經濟增長率已有所放緩,發展方式麵臨轉變。應對新形勢,我國宏觀政策調控格局也在轉變,特別表現為貨幣金融政策調控思路、節奏和重點正發生積極變化。在此背景下,中部地區應搶抓政策機遇,加快完善金融服務體係,不斷提升現代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助推中部崛起。

一、當前我國貨幣金融政策發展新動向

(一)貨幣政策開始傾向於短期操作和有針對性的調控舉措

自2012年8月以來,在貨幣政策穩健基調下,我國一直未采用降低存準和降息等寬鬆操作,貨幣調控開始傾向於央票發行、逆回購等短期操作和一些有針對性的調控舉措,如差別化調整存貸款利率浮動空間等。當前我國經濟呈現下行調整趨勢,但貨幣金融領域仍處於較熱狀態,1~5月份,廣義貨幣M2增幅始終處於15%以上的高位,高於年初製定的目標增速,1~5月份人民幣貸款總體增加4.21萬億元,同比增長14.5%,多增2792億元,社會融資總量高達9.11萬億元,比同年同期多3.12萬億元,再創曆史新高。在當前“冷經濟、熱金融”的大背景下,我國貨幣當局已明確表示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的支持經濟轉型升級。未來一段時期看,我國通過降息等手段增加流動性的可能性不大,更為可能的調控方式是將短期操作和金融改革長期目標結合起來,通過公開市場業務等調節短期資金供需,以及結合利率市場化改革,取消貸款利率的浮動下限等。

(二)加快引導信貸資金支持實體經濟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麵臨非常複雜的局麵:一方麵,經濟結構失衡,產能過剩問題嚴重,新興行業、“三農”、小微企業多年的融資難問題已成痼疾,實體經濟缺血嚴重;另一方麵,大量資金在金融機構間打轉,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資金空轉”問題凸顯。針對這些問題,近期國務院和央行多次提出引導信貸資金支持實體經濟。具體要采取的舉措是:加大對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等的信貸支持;支持調整過剩產能;加大對“三農”和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的信貸傾斜,明確全年“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貸款增量不低於上年同期水平。

(三)積極推動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

針對當前我國金融風險過度集中、中小金融機構發展滯後、中小企業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等現狀,我國金融體製改革步伐將有所加快,其中重要的一項是要加快推動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今年6月19日,李克強總理在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明確提出,要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探索設立民間資本發起的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和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進一步發揮民間資本在村鎮銀行改革發展中的作用等。下一步,國家相關部門將研究放寬金融業特別是社區型中小金融機構的準入,可能會改變以往設立金融機構時的股東性質限製,以及隻能以大銀行作為股東發起設立村鎮銀行的硬性規定,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玻璃門”有望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