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經營管理中存在的風險及其防範策略
銀行分析
作者:於雯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銀行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然而在產品服務、風險管理等方麵還存在一些不足,經營管理機製還不能滿足市場發展的需求。筆者通過分析當前國有銀行目前經營管理中存在的風險,同時與國內關於銀行風險管理的具體情形,並且借鑒了一些風險管理的成功經驗,提出了幾點強化國內銀行風險管理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風險管理 防範 銀行經營管理
銀行行業是依靠經營風險來賺取經濟的企業,隨著當前全球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國內資本市場的持續拓展,國內的銀行需要麵對越來越多的經營管理風險。而銀行經營管理中的風險存在不可預見性、多樣性與複雜性等鮮明的特點,因此管理層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預防並解決銀行這些風險。怎麼在提升銀行經濟利益的同時持續強化銀行內部的控製管理,行之有效的防範與解決經營管理風險,已經是當前國內各大銀行經營管理發展進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1]。
一、目前銀行經營管理中存在風險的主要形式
(一)利率風險
中國當前屬於發展中國家,對於銀行采用管製利率製度。而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內銀行中的不良貸款率雖然有一定比例的降低,然而不良貸款率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主要是國內銀行因為政府相關的任務從而承擔了一定的壓力,部分國有企業經營虧損中有較大的部分是通過信貸方式轉移給了銀行,銀行資金難以合理流通,從而提高了信貸資產管理的風險。通常銀行貸款當中存款所占據的比例越高,銀行所麵臨的風險則越高。因為國內銀行缺少對應的激勵製度與風險約束,導致國內銀行當前出現經營管理出現異常情況,甚至出現犧牲自身的經濟效益,去追尋貸款的規模,國內銀行中普遍都存在著“超貸”的情況。
(二)中間業務發展不足
對發達國家的銀行相比,國內銀行的中間業務發展非常扭曲。 “服務就要收費”這個觀念,國外銀行理解得非常透徹。而反觀國內的銀行,通常中間業務基本都是免費服務的,甚至部分銀行還是賠錢服務的。分析原因,國內銀行與發達國家的銀行區別在於對中間業務的認知程度,中間業務屬於金融行業不斷前進所誕生的。國內大部分銀行都將提升銀行的服務水平理解成為提高銀行存款的方法,正是因為這樣的理解導致中間業務無法賺錢的情況[3]。
(三)信貸資產品質不足
最近幾年來,因為國內各個銀行的存款提升速度遠遠高於資本的提升速度,資本杆杆的比例逐年遞增,最近幾年都在50%以上;銀行自由資金越來越無法抵抗流動性風險;部分銀行信貸相關的資產質量較低,到處發生資金沉澱的情況;銀行中不良貸款過多,致使銀行信貸資金的流動性喪失,最終導致銀行資金的總體流動下不斷下滑。
(四)循環貼現風險
循環貼現指的是在銀行中存進保證金、銀行開出承兌彙票、銀行貼現、最後在將貼現產生的信用不斷放大的惡性循環。例如,某家企業在銀行貸款一億元,在這以後在把這一億元轉變為存款,然後再將這一億元的存款當作保證金,假設銀行承兌彙票的保證金為五成,這家企業就可以換取一張兩億元的承兌彙票,之後該企業可以用這張承兌彙票到其他銀行去貼現兩億元,之後如此反複。利用較少的資金支撐了如此巨大的資金流動,隻要中間的某個地方出現問題,由這一億元的信用所積累而成的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資金泡沫就會破滅,給銀行帶來災難性的損失。
(五)盈利水平較低
存款屬於貸款的基本條件,貸款是目前國內各個銀行獲取利潤的重要途徑,不能做好存款業務,貸款就沒有了保障。一些銀行為了忙如拓展自身的國模,一般都是采取虛增存款的方法,最後導致銀行中實際的存款沒有提升,而虛假存款當中的實際貸款卻被銀行放出去,導致存貸比率不正常,從而致使銀行麵臨交稿的經營管理風險。通過觀察國內各大銀行的損益表證實,雖然銀行擁有利潤,但是利潤在不斷減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