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品牌建設與特色創新是民辦高校科學發展的基石(1 / 3)

品牌建設與特色創新是民辦高校科學發展的基石

交流平台

作者:蔣暉 楊紅衛

【摘要】近幾年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銳減,民辦高較占具“半壁江山”的快速發展趨勢已不複存在。繼而麵臨的是現實與未來“空校”、“洗牌”的辦學風險。如何統籌與調整民辦高校“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問題,唯一的選擇與出路就是切實打造出民辦院校的辦學品牌、特色創新,顯著提高教學質量,才能走出困境,科學發展,實現民辦高校的品牌延伸。故本文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分析,並提出對策措施,以供商討。

【關鍵詞】民辦高校 品牌建設 創新特色 科學發展

2013年高考生源連續第5年總量遞減,國外高校的參與、本科院校的擴招和高職院校之間的競爭等等,無一不使辦學機構的競爭白熱化。同時,考生社會選擇越來越多,各個學校為了招到優秀的學生,展開煙霧繚繞的招生大戰,從學生的選擇趨勢來看,教育品牌時代已經悄然而至。由於競爭日益加劇,高職院校麵臨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將更為嚴峻,高職院校的品牌內涵是什麼,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值得辦學者深思!本文試圖研究在新環境下,如何加快民辦高校的品牌建設,提升競爭力,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一、高校品牌認知

品牌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是指借以辨認某個銷售者或某群銷售者的產品或服務,並使之與競爭對手區別開來的名稱、術語、符號、象征或設計及其組合。品牌可以起到塑造形象,存儲商譽,品牌信任,提高市場透明度,引導消費,分享市場價值,提高抗風險能力,個性展示,市場認同等作用。[1]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許多社會現象被符號化、概念化和抽象化。同樣,品牌的研究已不再極限於商業範疇,被應用於更廣闊的領域,如高校品牌等。高職院校的品牌,實質上是高職院校綜合實力的反映和體現,代表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和特色文化氣質,體現高校曆史的深層積澱,是高校長遠發展的軟實力。[1]根據目前我國的教育格局,可以預見,高考生源減少最先受到衝擊的必將是民辦高等教育,那些社會形象差,沒有品牌影響力的民辦高校將麵臨倒閉的風險。[2]隻有堅守品牌戰略,提升核心競爭力,提高社會認同感,爭取更多優質辦學資源,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基業長青,立於不敗之地。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民辦高校,雲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以下簡稱經管院)深刻理解教育品牌建設與學校未來發展的關係,堅定地選擇通過打造民辦高校品牌,堅持特色創新的發展道路。

二、促硬件建設夯實基礎

高校品牌的建設是融於學校的運行過程,辦學的各個環節都在動態地進行著品牌的創造。“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諺語說明,高校品牌的建設是一個長期而艱辛的過程。對於民辦院校而言,由於起步晚,資金少,學術積澱不深,社會對民辦高校品牌的理解必然要經曆一個由外而內,從形象到內涵的認識過程。經管院充分理解民辦高校品牌建設的客觀規律,非常重視硬件品牌的建設,並通過快速、良好的硬件建設贏得了品牌建設機會。事實證明,硬件建設在整個經管院的品牌構建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非但不能被忽略,而且還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民辦高校在中國作為一種利用非國家財政性資金創辦的新興教育產業模式,與公辦高校相比,在政策安排與教育經費方等麵先天處於弱勢,辦學時間短,辦學成本高,社會認可度低,使得民辦教育的發展困難重重。[3]麵對學校的快速發展,民辦教育的政策卻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是否頂著風險繼續加大投入,是對辦學者決策的重大考驗。從短期看,租用校區壓力不大,且辦學成本低,風險小,辦學利潤高,但不利於學校長期發展;但從長期看,沒有屬於學校的穩定校區,學校的發展缺少根基。雲南的民辦院校中兩種不同的選擇也導致了不同的結果。從1997年起,經管院認為,要將教育作為長期的事業來發展,必須克服諸多困難自建校區,堅持和執著等來了發展的機會,經管院在昆明市建設用地成本較低的時候,比較好地解決了製約民辦教育發展中最關鍵的土地問題。同時,伴隨著昆明市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學校周邊的環境也得到顯著改善,交通便利,市政設施條件良好,生活及商業環境逐步成熟。通過堅持自建環境優美,生活方便的校區品牌,吸引了很多學生報考和就讀經管院,為學院的長遠發展夯實了基礎。

三、強軟實力彰顯品牌價值

在激烈的競爭環境條件下,各個學校都在不予餘力的宣傳,在信息不對稱的狀況下,家長和學生如何認知和判斷。除了良好的硬件實力外,學校品牌更多的體現為軟實力,高校的軟實力是包括師資力量、教學水平、科研實力、社會服務能力等指標的高度濃縮,通過品牌形象,可以讓學生或家長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學院有一個良好的印象,對學院的總體概況和綜合實力有一個初步了解,產生好感,增強其選擇的信心。[2]軟實力的建設係關品牌成敗,關乎學校發展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