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你作品中的主角大多是普通的孩子,而不是人們心目中的好孩子。你在設計這些角色時,出於怎樣的思考?
趙靜:的確,在一些人的眼裏,這些普通的孩子都不算“好”孩子。而通常意義上的“好”孩子,是指那些學習成績優秀、能力也強的孩子。這些“好”孩子由於成績好、能力強,也就擁有了特殊的家庭地位,這種特殊成了他們蠻橫無理、隨心所欲的法寶。因為他們的家長掛在嘴邊上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隻要你學習好,你讓我幹什麼都行”。這些“好”孩子的父母盼著孩子有個好前程,就拚命向他要分數。有了分數,在家裏,父母就成了孩子生活上的仆人,而孩子卻成了有資格對父母指手畫腳的主人。在學校,老師同學也對這些“好”孩子的缺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隻重智育、不重德育的培養,其惡劣後果是顯而易見的。麵對自私、冷酷、無情、無愛心的“好”孩子,可以“孝敬”為突破口,讓孩子從孝敬父母開始,學會助人和奉獻。讓孩子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小事,如洗襪疊被、擦桌掃地。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且滲透於其中的感情和道德教育也有利於孩子健康人格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
記者:父母肯定都不喜歡孩子跟自己頂嘴。你為此也創作了“頂嘴小孩和嘮叨大人的”的係列文學故事。那麼,孩子頂嘴的背後,有著怎樣的“隱情”呢?
趙靜:頂嘴當然是種壞習慣。頂嘴作為一種出氣的方法,帶有挑戰性,並常常激化矛盾。但是,如果孩子總是頂嘴成功,那當父母的就要反思了,自己是不是該閉嘴了。
我曾做過一項關於頂嘴的調查,有關“孩子為什麼頂嘴”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幾點:
1.父母言而無信。答應了事,卻又反悔。
2.因為學習。爸媽總要孩子看書,孩子自己卻想玩兒。
3.父母太霸道。比如媽媽經常教訓說:“我是你媽,你就得聽我的。”
4.爸爸媽媽冤枉孩子。
5.父母對孩子不信任,看不到孩子的進步,隻知道打擊孩子,而且還總是對孩子大喊大叫。
所以,當孩子與自己頂嘴後,我們這些當大人的,應該認真分析一下頂嘴的原因:是不是與孩子缺乏交流?自己不能以身作則?對孩子幹涉太多?或者是平時對孩子過於溺愛,使他們缺乏約束,不懂禮貌,而我們當父母的,又未能及時糾正其這種行為?
另外,還要告訴孩子,頂嘴不同於辯論,頂嘴決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式,一旦習慣成自然,要糾正就比較困難了。最重要的是,頂嘴也不利於他的學習和成長,甚至會影響他長大成人後人際關係的和睦。
記者:經常聽到家長說老師不重視自己孩子之類的話,你是怎麼處理這個問題的?
趙靜:把信任交給老師。我的兒子從一個非常普通的初中考進了北京市重點中學人大附中後,很多家長追問我:“也沒看見你管孩子呀,他怎麼考得那麼好?我一天到晚累死累活的,和他捆綁在一起學,還是看不到希望,我都快崩潰了。”
我明白家長的話,他們認為從一個普通初中考入市重點,幾率這麼小,很不容易;另外,他們所說的管孩子,就是管孩子的“學習”。事實上,我所做的,就是把孩子完全信任地交給老師,讓孩子像喜歡幼兒園的阿姨一樣喜歡他的每一科老師。如此,一切逆反期的矛盾和問題,就不會成為問題了。而我也樂得做一個輕鬆的媽媽,而不是疲於奔命而又出力不討好的怨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