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代序)(1 / 1)

許多年前,東方一位聰明的老國王召集聰明的大臣,給了他們一個任務:“各位,我希望你們能集合大家的智慧,寫出一本教人成功的書,留傳給子孫。”這些聰明的大臣接到任務以後,工作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最後完成了一本洋洋12卷的巨作。國王看了說:“各位先生,我相信這是古今智慧的結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們讀不完。請把它精簡一下吧!”

這些聰明的大臣又進行了長期的努力工作,幾經刪減後,變成了一卷書。然而,國王還是認為太長了,又命令他們再濃縮。結果這些聰明人把一本書濃縮為一章,然後縮為一頁,再變為一段,最後,這本書變成了一句話。聰明的國王看到這句話時,顯得很得意。“各位先生,”他說,“這真是古今智慧的結晶,我們全國各地的人一旦知道這個真理,我們大部分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這句話就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而在美國,睿智的父母在他們的孩子第一次走出家門時,總是會講一個故事,然後以一句話結尾,這句話就是:“There‘snosuchthingasafreelunch!”翻譯過來就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東西方驚人的一致。然而我們卻還一直沒有正視我們之間的差距。

在美國,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那裏的孩子從小睡小床,稍大後單獨一間,從沒聽說過孩子與父母睡在一起。在孩子日常事務的處理上,父母隻幫助孩子做一些在當時的年齡上還無法做到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盡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小培養孩子對自己負責任的潛意識。他們也很少給孩子多餘的錢。他們認為,父母的錢財不是給孩子們的,孩子要富有,需要自己勞動,自己奮鬥。而美國孩子也很爭氣,從小就養成了“花父母錢是恥辱,自己掙錢方為榮”的觀念。他們小小年紀便擦汽車,掃院子,送報紙,幹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在美國,18歲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靠自己掙錢來讀書。父母則為此而自豪,他們的孩子也多成了社會中擁有“自我”的一分子。

但是在中國的家庭中,我們看到的則是另外一種場景:父母苦口婆心,孩子卻毫不領情,很難理解父母的用心。父母為了孩子費盡心力,孩子到頭來仍是靠著父母,吃奶吃到20歲,甚至更長時間是諸多家庭的典型狀態。這令我們開始思考:我們的家庭教育怎麼了?

反思中國的家庭教育,都是基於“教”與“學”層麵上的教育,教來教去,都忽視了孩子自我學習、自我適應的能力培養。父母們並沒有著意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其實,這才是最重要的。在動物世界裏,老虎“媽媽”往往把剛出生不久的小老虎“趕出家門”,讓他們自己接受環境的挑戰,培養自立能力,學習生存的技巧。而在教育理念更為先進的西方各國,也把自立精神和自立能力的培養當成培養孩子最重要的內容。

高爾基曾經說過:“愛兒女,這是母雞也會的,可是教育他們,卻是我們偉大國家的事業。”在兒女教育問題上,我們從孩子成長的角度向父母們建議: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使他們具有獨立性,這是對孩子一生負責,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為此,我們特意從自立教育理念和體係最為成熟、完備的美國引入了這本書。它最初是由自立教育的身體力行者、親子關係研究專家、“最傑出母親”南希·布林克(NancyBrink)女士選編。部分內容來源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母與子”互助協會會員的教子經曆,其他一些內容則來自《麥加非讀本》、《讀者文摘》等著名的書刊。

謹以此獻給那些愛孩子勝過於愛自己的父母們。

出版者

200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