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年中的 節儉美德
品言
作者:宋殿儒
中國人過大年是為了團圓,隻是略不注意,就會把祖宗傳下來的節儉意識給丟棄了,形成鋪張浪費。對此,我的家鄉人有著極好的解決辦法,那就是“拚年”。
“拚年”其實和現在人的“拚車”“拚遊”一樣,就是為著資源利用最大化和最大節約化的一個目的。
在老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陣,鄉親們每年過年最缺的就是細糧和錢。缺細糧會導致過年吃不上白麵饃和白麵餃子,缺錢,過年就無法買到走親訪友的禮品,更不能辦好孩子們的壓歲錢等裝門麵的事情,會直接影響到過年的快樂感。為此,那時候村裏就慢慢形成了“小家與小家拚年”。比如一大家子人中,平素分門另過的兒子與兒子之間,隻要是關係沒大矛盾的,過年時,老人就會讓大家彼此湊一起過年,各盡所能,各盡所有,相互拚合湊齊過年所需要的東西和錢財。這樣一來不但解決了物資短缺和錢財無法應付問題,而且還融合了一大家子的親情。
老家的這個拚年規矩後來一直延續到90年代後,慢慢就不再拚年了,這是與家鄉人生活水平提高和物質豐厚有直接關係。不過,這樣雖好,可是每年過年,老輩人往往感到太過鋪張和浪費了。他們的生存意識裏,無論我們再有錢,也是不能隨便浪費的。家鄉人常常教訓人的一句話是,“飽時莫忘餓時饑”,“過光景應細水長流”,“持家應節儉為上”。
所以說“勤儉持家”一直是家鄉人信奉的一個生存原則。
現在的老家,已經遍布洋樓很有城市味兒了,然而,各家各戶的門匾上,仍用著“勤儉持家”“耕讀人家”等字句。
拚年的效應不但能促使節儉,更重要的是能黏合親情。記得我七八歲那年,和嬸嬸家拚年。平素裏,母親與嬸嬸關係並不好,甚至還有一定的摩擦。可是,奶奶那年就硬是設法撮合母親和嬸嬸拚年。拚年的時候,奶奶是掌櫃,兩家的錢都集中到奶奶手中,由奶奶支配。而糧食就憑自己能力相互湊合了。在湊合之前,奶奶先做了母親的思想工作。奶奶說母親好賴是家裏的老大,有啥一定得讓著些,應先自覺地把家裏的所有白麵都拿出來過年。結果,就是因為母親的大方和帶頭,嬸嬸也就很暢快地把家裏的白麵全拿了出來。一家人過年一塊兒包餃子,一塊兒吃,吃得熱乎乎,吃得笑逐顏開。大年中,嬸嬸娘家人來了,母親就熱情迎客,而母親娘家人來了,嬸嬸也高興接待。這樣一來,過去並不怎麼好的兩妯娌家就和睦得像一家人一樣。
現在,回不了家的大學生和在外的打工者們,也開始了拚年,大家湊一塊兒過年,不但是為著吃上“百家團圓飯”,也是為著過年有一個祥和的味道。
拚年的精髓是節儉與和睦,拚年的效應是疏遠孤獨和浪費。這正是我們社會最需要的一種精神文化。雖說我們不必要家家都去拚年,然而拚年的精神,什麼時候都不可丟棄。目前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傳承吃“百家宴”過大年的規矩,這也許就是優秀文化的一個閃光點。我們要杜絕“舌尖上的浪費”,不妨從拚年開始。城裏人和鄉村人,如果家庭人口少,做一桌子菜是浪費,但還得做時,就不妨與他人拚一下年。合並過除夕,合並過初一,想必一定是味道不一般的和美。
選自《中國新聞出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