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漿球的工作原理華夏之前已經大致分析過了。
所謂電漿無非是氫元素被數量龐大的電極放電處理後,轉換成了高溫的等離子,然後用超強閉合磁場將其屏蔽在固定的範圍之內,最後通過控製磁場的參數得到不同的形狀。
例如電漿球三態(大態,小態,扁態)的變化,華夏在美國一家保密機構的實驗室裏就親眼看見過這種磁場,隻不過那個裝置的規模小而已;
還有那些時時刻刻存在,刺目的經脈一樣的電火花,這些電火花幾乎和閃電如出一轍。而發出閃電的電極應該就是那些軸突一樣的東西,華夏覺得這些怪異的電極並不像全發射的外殼那樣強悍,否者幹嘛要那麼快地縮進體內隱藏起來呢?碳纖維子彈擊中的應該就是這些電極中的一部分,應該是電極的損壞才摧毀火焰的。另外,電漿球在放電狀態忌憚核輻射可能也是由於為了保護電極或者磁場發生器;
而那種如同太陽日冕層一般的色彩輪動的外焰,除了等離子體,華夏真的想不出還有什麼物質可以實現這一係列特征。
華夏的這些推斷,在電漿球攻擊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所以華夏覺得自己的推測是正確的,可是接下來,新的問題來了:
首先是電漿球的能源供給問題。
一個核心直徑隻有十米的機器,要產生如此高溫並且可以連續工作幾百年,這樣的能量消耗一定是個天文數字,用核聚變提供能源肯定行不通,因為十米直徑的球,就算沒有其它裝置,也隻能最多裝下幾十噸核燃料。由於核聚變質能轉換效率比較低,所以幾十噸燃料是肯定不夠的。
經過計算,華夏得出的結論是反物質,也就是說電漿球的能量來源應該是正反物質的湮滅。華夏進一步計算得出,十噸正反物質湮滅後放出的能量,已經足夠電漿球300萬攝氏度高溫維持300年了。
十噸反物質可不是一個小數目,華夏的大型粒子對撞機工作了二十年才收集到十克反物質,看來,用粒子對撞的方式製造反物質是十分原始和低效的,而能夠製造電漿球的文明一定掌握了其它更加先進的方法。如果,電漿球真的是陌生者文明撿來的話,那麼華夏至少可以斷定,陌生者艦隊將不可能大量使用反物質武器,但不排除偶爾會局部使用,就像自己擊殺電漿球一樣。
其次是電漿球核心外表麵那種超強的全反射材料問題。
這種材料到底是用什麼做的?難道真的是用純“強力”構建的材料?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電漿球製造者在量子科學層麵至少要先進自己不止一個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