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體格愈發強壯,暴力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傷害也更為嚴重,應當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是什麼原因造成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具有暴力傾向呢?
1社會上有暴力傾向的書籍雜誌、音像製品、電子遊戲等
影視中有很多將暴力包裝成勇敢者的行為的情節。孩子們一邊看暴力血腥的鏡頭,一邊為那些血腥殺戮的場麵喝彩。在他們心裏,暴力是一種享受,慢慢地就會不把暴力行為當回事。
現在大多數網絡遊戲都會出現殘暴的戰爭及對打場麵,在這些遊戲裏,孩子以殺人為樂,殺戮越多,則成績越佳。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樣的網絡遊戲對行為有強化作用,在遊戲中戰勝對手,會使他們產生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從而漸漸認同暴力行為,並形成一種潛意識。一旦孩子感覺煩躁、受辱時,這種從網絡遊戲中遷移培植起來的暴力傾向就容易從潛意識中激發出來,對管理、幹涉他們的人施以暴力。
2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為青少年成長埋下隱患。家長對孩子的“熏陶”很重要。有大量的事實和數據表明,在家庭暴力發生較多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產生暴力傾向的可能性更大。有些孩子會因為家長對自己的暴力行為而產生畸形的報複心理,從而產生暴力傾向。
孩子有暴力傾向心理,會影響日後與他人的正常交往,出現人際關係緊張等交往障礙,阻礙其發展;同時還會引起一係列的社會問題,如影響社會治安等。這就需要我們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就會環境,創造文明和諧的家庭環境。
1多和孩子溝通
平日家長要多和孩子溝通,特別是已經出現輕微暴力傾向的孩子。如果確定孩子的好鬥隻是因為精力過剩,家長就要注重強化孩子的正麵行為,為孩子提供發泄的途徑。比如多帶孩子遠足或參加各類體育活動,找到正常的體能和情感宣泄渠道。愛,遠比一切都來得重要。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愛,滿足、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隻有讓孩子體驗到父母之愛的溫暖,孩子才會有意識地去愛他人。
2教導孩子正確的交往策略
多數孩子的攻擊行為都是一時的衝動,其實他們心中是渴望友誼的,隻是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和睦相處。這種時候,家長應該及時教給孩子實用的人際交往技巧,教他們運用多種方式來化解困境。
3教孩子控製情緒
情緒在人的心理變化中起著核心作用。青少年還沒有學會如何控製情緒,因此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學會調節情緒,使孩子有穩定的情緒,能與周圍環境相適應、融合。心理學研究表明,群體環境和集體活動最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家長可以多創造這樣的環境,讓孩子學會忍耐寬容,加強自我約束力和控製情緒的能力。
4法製教育
法製教育是控製青少年暴力行為的重要手段。對孩子來說,應該教導他們遵守社會主流的價值取向或者讓他們形成法律意識。所謂法律意識不單單指法律或條文,而是讓人懂得生活在一個社會裏應該是平等的、公正的、相互之間應該是富有同情心和憐憫心的,培養孩子建立一種樸素的道德情感——這才是徹底防止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根本手段。
6這年頭有網誰還上課啊
——戒掉網癮
張剛近來下午上課老是遲到,家庭作業也時常不交,一上課就打瞌睡。班主任老師把張剛的表現告訴了家長。張剛的媽媽立即想到:孩子可能是玩網絡遊戲了。
第二天,張剛匆匆吃過午飯就離家上學去了。媽媽悄悄地跟在他後麵,果然發現張剛拐進學校附近的一條小弄堂,媽媽緊跟上去,發現那兒新近開了一家網吧。裏麵擠滿了人,大多數都在玩網絡遊戲,看樣子大部分都是學生。張剛剛進去,忽聽背後媽媽喊他:“張剛!”張剛一驚,回頭看到媽媽正生氣地望著他。一路上,在媽媽的逼問下,張剛承認自己經常來這裏玩遊戲。
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越來越強地介入到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多地進入青少年的視野,網絡在帶給我們知識和欣喜的同時,也不可忽視其對青少年心理的侵蝕。
孩子之所以會沉迷網絡,是因為他們在現實的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等方麵出現了讓他們難以解決的問題。沉溺於虛擬世界,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最為合適和方便”的逃避現實煩惱的途徑。它是孩子出現問題的外在症狀,不是問題本身的內在根源,是一種“表象”,而非“實質”!假使教師和家長對孩子隻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緊盯著孩子的這些症狀不放,那結果往往是隔靴搔癢,勞而無功,不但症狀依舊,而且還可能會因為誤診或忽視了病源進一步加重了症狀。
青少年正處於人生的特殊階段,他們沉溺上網不能自拔主要是由以下幾個原因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