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視角下的“一帶一路”
經濟研究
作者:葉順
[摘要]:2000多年前,有一條路橫貫亞歐,將亞歐大陸聯係在一起,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它就是“絲綢之路”。如今,它被賦予了新的曆史使命,煥發了新的生機。“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的升級版,在對當今世界影響深遠。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分析“一帶一路”。
[關鍵詞]:一帶一路 國際貿易 全球經濟
一、背景分析
1、曆史背景分析
起始於西漢時期,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從運輸方式上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2、內部環境分析
目前,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需要新的增長引擎。
所謂經濟新常態是相對以前那種依靠要素、投資投入拉動、高速增長的粗放型增長模式而言的。新常態的“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1)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2)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破壞性開采的粗放型發展(3)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服務業發展及創新驅動。
新常態下不能像以前那樣粗放地增長而需要新的增長引擎,“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全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而采取的重大舉措。
3、外部環境分析
(1)當今世界正發生複雜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各國麵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
(2)美國在原有世貿組織的全球性貿易安排框架之外,積極構建與其他發達經濟體之間的新的區域性自由貿易安排,相繼推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TTIP)兩大自由貿易區計劃,力圖主導區域和多邊貿易一體化協議來重建貿易與投資規則,重塑美國在國際貿易領域的競爭力。而這些協定並不包括中國,有意地把中國排擠在外。無疑對我國會造成威脅和挑戰。
這就要求我國主動采取對策,將貿易策略重心轉移動推動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議上來。
二、概述
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共涉及60多個國家,人口44億,是當今世界範圍最大跨度最廣,覆蓋麵最廣的新興經濟合作區。
“一帶”,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陸地。它有三個走向,從中國出發,一是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二是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三是中國到東南亞、南亞、印度洋。
“一路”,指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兩條,一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二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三、合作內容
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其主要合作領域包括以下幾個方麵:政策溝通:加強政策溝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設施聯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貿易暢通:投資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資金融通: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