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對灌區基層用水組織體係現狀建設與管理的幾點思考
管理縱橫
作者:王鋒斌
[摘要]:加快灌區基層用水組織建設是灌區管理體製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分析其現狀和存在問題,探索其建設是當前灌區管理中一項十分緊迫的工作。
[關鍵詞]:灌區 基層管水組織 分析
一、灌區基層管水組織的現狀
1、灌區灌溉管理體製。目前灌區灌溉管理體製按渠係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實行專業管理與群眾用水組織管理相結合的方法,逐步推行用水戶參與式灌溉管理模式。在組織體係上,建立局、站兩級管理機構和供水管理、用水管理、技術保障三支隊伍,推行“水權上統,管理下延,優化調度,管水到田,服務到戶,節水增效”的管理體製,水權集中在管理局,水量調配在管理站,水價執行在段,服務灌農在鬥(農民用水者協會),實現專業職能管理和分級負責相結合,理順了管理體製,減少了供水管理環節,提高了灌溉效率,做到經營與管理,服務與收費的完全統一。
2.支渠管理員成為灌區基層組織建設中的生力軍。為了改變末級渠係農業灌溉管理落後局麵,理順灌溉秩序,提高灌溉管理水平,灌區先後嚐試取消了原農民段長,由灌溉管理員和協助管理員(簡稱協理員)共同組成管理組織,灌溉管理員由具有一定專業技術和管理知識的職工擔任,直接負責支渠的用水、組織及工程管理。協理員設置數量依據支渠長度、控製麵積確定。協理員履行聘用合同中確定的職責和義務,其工資及其他費用按實際用水量提取,實行定額管理,真正實現灌區灌溉管理專管職能的有效延伸。
3、農民用水者協會成為灌區基層用水組織的主流。在灌區支鬥渠改製中,灌區引進並推行“農民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新模式,采取“水管單位+用水者農民用水者協會+用水戶”的用水管水模式,把農民用水者協會組建作為基層用水組織體係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支持和引導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灌溉管理。協會全權負責受益範圍明確的末級渠係灌排工程規劃、建設、管理、維護,並根據年度作物種植結構、麵積等,按照作物生長需要,製訂灌區年度農業灌溉用水和工程管護方案,向灌區供水單位申請用水指標,適時調整灌溉配水計劃,基本保證了轄區按時、按量灌溉,受到了廣大農民用水戶的歡迎。
二、灌區基層管水組織的作用
1、強化基層管理,解決主體“缺位”問題。推行職工擔任段幹,使段級綜合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規範化軌道,杜絕了農民段幹因同時擁有配水、收費兩權而產生的中間截留、上偷下混、少水多賣現象。同時農民用水者協會的成立,將有人用無人管的渠道交給協會管理,充分調動了用水戶自己的事自己辦、自己的工程自己管,農民對工程管護責任明顯增強,管護質量大幅度提高,維修工程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空前高漲,有利於工程效益的發揮。通過農民用水者協會積極宣傳,嚴格執行終端水價,實現了先交錢,後放水,交多少錢,放多少水,做到了水停費清,足額上解。
2、促進了節約用水,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長期以來,灌區群眾用水無節製,大水漫灌比比皆是,水資源浪費十分嚴重。實行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後,協會組織領導灌區群眾用水,起到橋梁與紐帶的作用,灌區通過協會落實水費征收,一方麵引用市場機製,協會組織灌溉,按照分段輪灌,按麵積大小向鬥渠配水,起到計量和監測的作用,也帶動水資源使用利益關係確立,農民多用水就得多交錢。一改以往大水漫灌的方式,做到按時供水、均勻配水,從而減少了卡水、偷水、浪費水的現象,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實現了節水灌溉。也由於有了利益約束,農民自覺采取平田整地、淺澆快輪等多種節水措施,或者調整種植業結構,種植低耗水作物,努力降低灌水定額,促進了農民節約用水,推廣灌水技術,起到培訓和示範的作用,用水戶滿意程度日益提升。
3、加強了廉政供水,減輕群眾負擔。灌區在建設基層組織體係建設的同時,加大廉政供水力度,繼續做好水價宣傳和水費花名冊的公布工作,接受群眾監督。規範帳表票據的管理,在灌區各灌溉管理站及農民用水者協會建立四賬、兩冊、一票製度,即水費、基層管理費、改造金、澆地費四本賬,用水花名冊、水量結算冊和終端水價用水到戶票據。同時對水費收繳實行四級確認製度(即上繳水費鬥、段、站、局四級簽字確認)。杜絕單位和個人通過借、墊、貸資上繳水費。成立核查小組,加強鬥自查、段檢查、站抽查、局稽查的四級核查製度,以公布後的用水到戶花名冊為收費依據,管理站開票到戶。推廣管理站幹部職工包村送票辦法(即包村幹部職工負責將灌農用水票據親自登門送達),開、送票到戶率達到100%。保證送票到戶,又增進了與灌農的感情交流,有效地規範了改製鬥的供水秩序,減輕農民用水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