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繞八繞之後,曹洪徹底的頭昏腦脹,忘記了原來的目的,反而被周力拉到後院做起了木工。
在鋸了幾塊木板後才想起原先的來意,不過這時候他也沒心思計較了,這時隨口抱怨了幾句。
原來,曹洪發現周力又要做什麼好玩的東西了。上次的家具絕對會讓他大賺一筆,不知這次會是什麼好玩意。
周力這次製作的是孔明燈和走馬燈,為的是讓曹操的宴會更加熱鬧些。
走馬燈曆史上大約出現在唐、宋之時,外形多為宮燈狀,內以剪紙粘一輪,將即繪好的圖案粘貼其上。
燃燈以後熱氣上熏,紙輪輻轉,燈屏上即出現人馬追逐、物換景移的影像。
宋朝時的走馬燈,當時稱作“馬騎燈”。元代謝宗可詠走馬燈詩雲:“飆輪擁騎駕炎精,飛繞間不夜城,風鬣追星來有影,霜蹄逐電去無聲。
秦軍夜潰鹹陽火,吳炬霄馳赤壁兵;更憶雕鞍年少日,章台踏碎月華明。”因為這種燈多在燈各個麵上繪製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
走馬燈的製作是在一個或方或圓的紙燈籠中,插一鐵絲作立軸,軸上方裝一葉輪,其軸中央裝兩根交叉細鐵絲,在鐵絲每一端黏上人、馬之類的剪紙。
當燈籠內燈燭點燃後,熱氣上升,形成氣流,從而推動葉輪旋轉,於是剪紙隨輪軸轉動。這其實是因為加熱空氣後,造成氣流,並以氣流推動輪軸旋轉,與近代燃氣輪機的原理,如出一轍。
不過現在沒有可以繪畫的紙,也沒有足夠的顏料,更沒有鐵絲。於是周力就利用加工的極薄的木板和精巧的榫接機構來製作框架,外麵蒙著透明的薄絹,裏麵的是讓木匠雕刻的各種木雕,有戰爭場麵,有花鳥蟲魚,估計點起燈來,效果不會很差。
讓周力可惜的是現在根本就沒有蠟燭,用的都是火把和油燈,少量的蠟燭被稱為“蜜炬”,還屬於南越的貢品,每年也隻有二百支,十分的珍貴。
周力也隻有在曹操和荀彧那裏見到過,還是昔日皇帝賞賜給他們的長輩的。
看見曹操和荀彧十分寶貝這些蠟燭,周力心裏就十分別扭,沒電燈就算了,連蠟燭也不能隨便點,真沒勁。
下次我自己做些蠟燭,點一支,扔一支,我氣死你們。當然,也就是想想算了,真讓周力去做蠟燭,除了知道好像有草木灰和豬油這兩種原料外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而孔明燈就簡單了,不過現在也沒有出現。據說是諸葛亮當年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係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還有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可現在諸葛亮還是個拖著鼻涕的小屁孩兒,自然不能再稱為孔明燈了。嗯!叫阿力燈是不是比較合適呢?周力心中不斷的YY著。
孔明燈製作方法簡單,結構可分為主體與支架兩個部份,主體大都以竹篦編成,用薄薄的絹帛做成燈罩,底部的支架則以竹削成的篦組成。
孔明燈可大可小,可圓也可方。燈的四麵和頂部封閉,底部開口,在底部的支架中間綁上一塊沾有油的粗布或放置一盞油燈,放飛前將油點燃,燈內的火燃燒一陣後產生熱空氣,孔明燈便膨脹,放手後整個燈會冉冉飛升空,如果天氣不錯,底部的油燒完後孔明燈會自動下降。
孔明燈“會飛”的原理就更簡單了:燃料燃燒使周圍空氣溫度升高,密度減小上升,從而排出孔明燈中原有空氣,使自身重力變小,空氣對它的浮力把它托了起來。就是中學物理裏就能學到的浮力原理。
“子廉,別囉嗦了,快幫我把這些燈做完。明晚主公宴會,我們必定能出彩的。”周力一邊安裝這走馬燈一邊用好處誘惑曹洪。
“二弟、三弟,這些‘飛天燈’數量要多多益善,你們不許偷懶,盡量多做一些。”為了保密,周力隻能讓自家的狼刺親衛來客串木匠了。
“哎!竹篾要細,要薄。”
“燈裏不要用油盞,葉子很有錢嗎?用浸過油的布頭啦!”
“剩下的廢絹帛不要隨便亂扔,不知道這些都是錢嘛。就是纏在火把上也比白白扔了的好!都給我收起來!”
“天啊!我不活啦……”四弟張葉無奈的歎息道。
本書首發來自17K小說網,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賞作者貴賓票:
親,您還沒登錄噢,馬上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