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插曲(1 / 3)

大漢興平元年的八月末,此時的徐州已經恢複了平靜,自從曹軍徹底占領徐州之後,原本徐州軍和曹軍對峙的局麵也消失了。

這時候,之前乘著徐州軍無力顧及,趁勢而起的一些匪徒就沒有了容身之地,而腦子比較活絡的匪徒此時就開始盤算自己的出路了。

這時候,在距離郯城東北方向五十餘裏的三公山上的一個山寨裏,一個匪徒頭目打扮的人恨恨的說:“媽的,沒想到這兗州和徐州這麼快就分出了勝負,咱們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他的周圍則有著十幾個和他打扮相似的人,在他們的上首坐著的就是這三公山盜匪的首領昌豨。

這昌豨也是當年黃巾軍的殘部,自從黃巾軍主力被朝廷和地方豪強的軍隊剿滅之後,險死餘生的他就躲入了山中,此後昌豨也收攏了不少流散的黃巾殘部和流民行那打家劫舍的勾當來養活自己,可當陶謙入主徐州之後,不但大力收攏流民屯田,還派出軍隊清剿他們這些盜匪。

在陶謙軍事、民政的雙重壓力下,各地盜匪被剿滅的、投降的比比皆是,甚至還有出賣了兄弟換取好處的人,比如已經被曹洪斬殺的張闓。

而昌豨的實力也大大縮水,隻能東躲西藏的苟延殘喘。誰知到天無絕人之路,就在昌豨他們就要熬不住的時候,兗州的曹操和陶謙發生了衝突,並且爆發了戰爭,讓他們不但獲得了喘息之機,還借著戰亂擴充了實力。

他們歡欣鼓舞的看著兗州軍和徐州軍的對峙,期盼著他們對峙的時間越長越好,卻不料曹操出手不凡,兩月間徹底並有徐州,接著又開始清理地方,他們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這段時間,昌豨將手下收歸山中,嚴禁他們出去惹事,就是想看看風聲再說。

這三公山位於沭河右岸,在河岸平原上顯得突兀聳立,周圍方圓十數裏,沿江有四、五條山穀,而且樹林茂密,便於藏兵。

山頂上有三塊巨大的石頭,仿佛三個老人在對坐談天,或許此山就因此而得名。

山下一條狹長的山穀是上山的必經之路,其實也不能算是正規的路徑,因為穀底又一條小溪流過,這路就在小溪中間。

昌豨就是想憑借著這三公山險要的地形拖延時日,在清楚地判斷形勢之後再做出決定。

此時他也算是看清了現實,若要過上好日子,就一定要有一個好靠山。當年的張闓可以投靠陶謙,他昌豨現在為什麼不能為自己找一個好主子。

想到這裏,昌豨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他看著下麵亂成一團的手下,不由得眉頭一皺,大聲喝道:“夠了,不要再吵了。

如今曹兗州實力強大,我等宜安分守己,就在這山中暫避,千萬不能出山惹事生非。

若有人不聽,為山寨惹出禍端,老子就是要死,要會在死之前幹掉你全家。都聽見了嘛?”說道最後,昌豨更是用厲聲的高喝來震懾手下。

不過他的這些手下也不是笨蛋,曹軍的強大他們這些距離郯城不遠的人又豈會不知,根本就不用昌豨叮囑,他們也不會出去引火燒身的。

人在一無所有的時候是毫無畏懼的,當年的黃巾軍士兵就是如此,如今他們有了家底兒,就有了牽掛,就不會再無視生死了。

但是計劃不如變化快,上邊的頭目明白了卻不代表下邊的嘍囉們也明白,更不能阻止一些生性貪婪卻又鼠目寸光的人去鋌而走險。很多禍事就是這麼無法預防而最終發生的。

杜狗兒是昌豨手下的一個頭目,他也是黃巾的老兵,但他自從加入黃巾後就喜歡上了燒殺搶掠的生活,雖然黃巾軍失敗了,但他卻逃過了追殺,在徐州落草為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