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接受教訓:踩髒床單,受懲罰(1 / 2)

教子箴言

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犯錯”也是孩子正常的“成長軌跡”。告訴孩子,犯了錯,不要過分埋怨自己或他人,隻要能從所犯的錯誤中學到利於自身發展的經驗教訓,改正它,就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樂樂整天和到自己家做客的小表弟玩。一天,他倆在家裏蹦蹦跳跳的,樂樂竟然光著腳進衛生間上廁所後又返身跳到了床上,潔白的床單立即留下了兩個黑糊糊的腳印。媽媽當時氣壞了,真想打她兩巴掌,又怕傷著她。

媽媽將床單拿到衛生間,平靜了一下心情,把女兒叫過來說:“樂樂,你又犯錯誤了,知道嗎?”樂樂瞄了一眼髒兮兮的床單,小聲說:“媽媽,我錯了。”“你每次都說知錯了,怎麼還老是重複犯錯呢?媽媽今天要給點懲罰,你必須自己把床單洗幹淨,才能牢牢記住今天的教訓。”媽媽決定給樂樂一點小小的“教訓”,讓她知道點“厲害”。

於是,樂樂噙著眼淚用一雙小手賣力地搓洗著床單。媽媽在旁邊默默地看,乘機問她:“累不累?”“累。”樂樂小聲回答。“媽媽每天洗衣服都是這麼累,你感受到了嗎?”樂樂漲紅了臉,“哇”地一聲哭起來說:“媽媽,我真的知道錯了,我這麼胡鬧給媽媽增加了很多麻煩,以後再也不這麼做了。”

從這以後,樂樂變成了一個“講衛生”的好孩子。

延伸閱讀“失敗”的經驗和“成功”的經驗一樣可貴

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沒有所謂的“犯錯”,隻有“經驗”。成長是一個“錯了再試”的過程,“失敗”的經驗和“成功”的經驗一樣可貴。所以,當孩子犯了錯的時候,家長應該試著幫助孩子從失敗的“經過”中,找到些有利於自己接下來麵對同樣問題的經驗教訓,自我反省,不要讓同一個錯誤在孩子身上發生兩次。

為了讓孩子在“犯錯”中成長,家長可以試著采用一下的方法:

溫和地對待“犯錯”的孩子

家長不要害怕孩子犯錯,錯誤既然已經鑄成,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迅速的讓自己冷靜下來,幫助孩子改正錯誤。而不是急著懲罰孩子。嚴厲的指責隻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讓孩子為犯下的錯誤深深自責,難以提起自信。這樣一來,孩子就為這個錯誤白交了“學費”。

用餐的時候,菲菲碰翻了一杯牛奶。媽媽正要出語指責,爸爸見狀連忙故意碰翻了自己麵前的湯碗。他一麵收拾殘局,一麵自嘲,說自己已經是大人了,還是這樣不小心,仍然有把東西碰翻的時候。於是菲菲也幫著爸爸一起收拾起桌子來。

這裏菲菲的爸爸做得很棒,他用行動向孩子說明“大人也是會犯錯的”,也用行動向孩子說明“犯了錯誤就要自己及時去改正”。這樣一來,孩子在溫和的教導中迅速領悟了家長的意思。要改正也就很容易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犯錯,這就像我們每個人也都是在無數次跌倒中才學會“走路”一樣的。既然如此,我們也要讓孩子在“不斷犯錯”中成長起來。

幫助孩子找到“犯錯”的原因

每個人犯錯,都有他自己的原因。隻要能找出誘發這個錯誤的原因,問題就變得簡單多了。很多孩子考試成績出來後,都不敢告訴家裏。更有些孩子,擔心被家長批評,竟然自作主張的把成績單上的分數給改了,讓家長為此感到心酸又難過。

其實,孩子會犯這種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家長所造成的。許多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期望過高,在考試前就給孩子定下一個很高的目標,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多少分。在這種狀態下,孩子不但在考試的時候背負著巨大的心理負擔,無法正常發揮。在成績公布後也依然焦慮不安,生怕家長指責。為了逃避,往往就采取欺騙的手段。其實,隻要家長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不急於做出好或壞的評判。冷靜對待孩子的“失誤”,就能夠讓孩子有勇氣跟家長進行溝通,坦白自己的不足。那麼,一切問題“透明”化後,也能夠迎刃而解。

讓孩子適當接受“懲罰”

雖說,要以溫和的態度麵對犯了錯的孩子。但並不是說,就要姑息孩子所犯下的任何錯誤。

著名教育專家孫雲曉說得好:“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家長應該在溫和麵對孩子錯誤並給予適當的懲罰,才能讓孩子對自己所犯下的錯誤有深刻的認識,才能提醒孩子接下來不會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