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可以故意給孩子一個不完整的答案,其他的部分則留給孩子自己用腦袋去想,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偶爾將孩子交給他人照料,這時孩子必須更努力的配合他人家中的生活習慣,有時為了達成自己的要求,還得費心去說明或是說服。這些東有助於孩子的依賴心變淡。給予孩子工作或角色的話,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產生責任感,而引發出不靠他人而自己解決問題的欲望。
適當地找“苦”給孩子吃
古人雲:“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古今中外的許多名人,少年時代都是在貧困中度過的。貧賤憂戚的生活,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經千錘百煉,終有所成。少年時代是長身體、長知識,培養高尚品行情操和良好氣質的關鍵時期。貧賤憂戚,固然不是我們故意追求的東西,但它確實可使有誌氣的青少年產生強烈的危機感,懂得如何勤奮努力、創造未來;而養尊處優,把享受寄托在他人的勞動之上,就會缺乏危機感,不思進取。
建議家長能適當找“苦”給孩子吃,避免他們染上“富貴病”。而經曆過艱難困苦環境鍛煉之後,人不僅有堅強的意誌、實幹的本領,而且還會產生尊重他人、珍惜時光、愛護財物等優秀品質,其生存能力和競爭意識都會加強。這對於他們適應社會,有所建樹,將會大有裨益。
教子故事“自立”和“依賴”
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小山村裏,住著一對兄弟,哥哥叫“自立”,弟弟叫“依賴”。兄弟倆相依為命過日子。不知不覺間,已過去了十幾年,兄弟倆都已長大成人了。
有一天,他們商量說:“我們整天待在這個窮地方,遲早會餓死的,還是到外麵世界去看看吧。”於是,兄弟倆就分頭出發了。“自立”來到了一個小城市裏,顧不上勞累,就開始找工作。他來到了一個打鐵鋪裏,當起了學徒。每天,雞剛打鳴,他就起床,把店鋪整理得井井有條的,為主人燒好茶水,就開始幹起了打鐵的活兒。
這樣持續了三年,主人見他能力非常好,就把自己這門祖傳的打鐵絕技傳授給了他。但是,“自立”並沒有滿足,而是繼續苦心鑽研,對打鐵的技藝做了改良,自己開了家店鋪。功夫不負有心人,由於“自立”對外以誠信經商,對內善待下屬,沒幾年功夫,就成了一個很成功的商人。
而弟弟“依賴”就不同了。他來到了京城裏,起先也像哥哥一樣,在一個雜貨店裏當上了學徒。可是,由於一直都依賴著哥哥,他什麼都幹不好。不管做什麼都要跟著別人一起做,讓大家非常的煩他。主人叫他去買布,結果他把錢給弄丟了。主人叫他晚上守店鋪,結果他就睡著了,讓小偷把店裏值錢的東西全都偷走了。於是,主人一怒之下,把他趕出去了。
被趕出店鋪後,“依賴”跑到廟裏當了和尚。可是,他還是跟以前一樣,什麼事都不做,除了吃就是睡,也不出廟門。久而久之,主持對他非常的不滿。一天,主持讓把他廟裏的一本重要的經書送到山那邊廟的主持手上,“依賴”急了,叫他一個人送過去他做不到呀。他想叫一個師兄陪他一起去,可大家都覺得他太懶了,都不願陪他去。
於是,“依賴”就一個人去了。“依賴”慢慢地走呀,走呀。沒走多久就發現自己迷路了,既回不去,也找不到山那邊的廟。於是,“依賴”隻好開始了他的流浪生活,最終餓死在大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