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的家長這時候可以試著跟孩子商量:“你知道我們周末的日常安排,我們一般是10點熄燈,如果你能趕在那之前回家,你就去。”這樣一來,給了孩子選擇的餘地,“給了自由”,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對孩子起了約束作用,“負起了責任”。孩子們往往也歡迎家長這樣的做法。因為是家長,就一定還是要有家長的權威性,約束性。隻要在此基礎上,才能獲得孩子信任,更好的行使家長的權利。
充分信任孩子
陶陶非常的不願意和自己的家長溝通,有什麼委屈,她寧願寫在日記本裏也不願跟家長說。這一天,陶陶的媽媽聽到陶陶在聊天的時候跟朋友說:“我爸媽動不動就跟我說,你懂什麼你應該怎麼,把我當傻瓜一樣,我才不願跟他們說話呢。”
其實,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是最希望自身價值能夠得到他人肯定的。這個時候,如果家長一味地給孩子“潑冷水”,就會讓孩子心生不滿。認為自己的能力根本無法得到家長的認可,久而久之,就會疏遠和家人的關係。
家長可以試著跟孩子說“你真棒”、“你一定行”“你還可以做的更好的”之類的話,一方麵,可以讓孩子更有自信的去迎接生活。另一方麵,得到肯定的孩子就會很自然的把家長作為自己的“知己”,覺得父母在用心發現自己的優點,是能夠肯定自己的人。這樣一來,再“叛逆”的孩子也會變得“聽話”的。
“不聽話”不等於“不孝順”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往往都會發展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他們往往把挑戰家長當作對自己能力的一種考驗。在這情況下,家長還想讓孩子當一個聽話的“乖寶寶”可就難了。
其實,麵對“不聽話”的孩子,家長完全沒必要擔心他會“沒良心”,會“不孝順”等等。的確,在許多時候,這些孩子的想法還很不成熟,對是非的分辨能力還很低,即使父母說的是對的,他們也不願聽。可是,從來都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壞”孩子都是逼出來的。如果家長武斷地將孩子定位為“壞孩子”,隻會讓孩子變得自暴自棄,更加的學“壞”。
家長應該給孩子“爭辯”的機會,如果孩子說得對,就試著鼓勵他,說:“孩子畢竟是大了呀,比我有見識了。”如果孩子確實固執自己錯誤的想法,家長也不要急於去否定他,一百句良言妙語比不上一兩次好的經驗,隻有讓孩子自己去探索,才能讓他心悅誠服的接受正確的意見。那時候,孩子才會醒悟自己的不成熟,對家長的“先見之明”心甘情願的給予肯定。
教子故事沒再上過鎖的門
一個女孩厭倦了平日的生活,決定脫離那種正常的生活方式,走入社會尋找她的明星夢。但是,沒多久幻想破滅了,她連正常的工作也找不到,隻能淪落街頭,但她為了自尊,一直不回家。幾年後,母親聽到一些關於女兒的傳聞後,便決定去找回自己的女兒。於是,她走到街上的收容站,請求工作人員張貼一張自己的照片,並在下麵寫一行小字:“女兒,我仍然深愛著你,回家吧!”
終於有一天,女兒在收容站的告示欄裏發現了母親的照片和留言,她哭了,決定回家。
半夜,她到了家門口。她膽怯了,不知如何是好,正想伸手敲門時,門卻自動開了,她衝進來,搖醒了母親,說:“媽,我回來了!”
母親注視著女兒,淚水奪眶而出,母女倆相擁而泣,女兒說:“門是開著的,你不怕有壞人闖進來嗎?”
母親說:“從你離開的那一天起,這個門就沒有上過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