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被人“誤解”分明是他先動手,老師卻批評我(1 / 2)

教子箴言

現在有些孩子,一旦遭人誤解,就會憤憤不平。作為家長,當自己的孩子遭到他人的誤解時,大可不必興師問罪,要教育孩子以寬容的心去看待已經發生的事,養成一種善待他人的好習慣,這也是一種保持心理健康的習慣。

小歌和小薇是同班同學,又是同桌,平常兩人形影不離,好得像一個人似的。但是,一天課外活動時,兩人發生了口角,還動起手來。班主任老師趕緊把她們倆勸開。看到小歌臉上的手指抓痕,老師批評了小薇。小薇很委屈,明明是小歌先動手打她,老師為何批評自己。

回到家,小薇把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告訴了媽媽。

聽了小薇的訴說,媽媽放下手中的活,溫和地說:“你和小歌一向都很要好,今天卻為了一點小事而動手打架,這讓媽媽很失望。”

小薇看媽媽沒有安慰自己的意思,就爭辯道:“是小歌先動手的,我隻不過是自衛而已!老師這樣做分明是袒護她。”

媽媽又說:“可是,你的確也動手打了人呀,所以你也有錯的。現在既然三個人都有錯,你倒不如去跟小歌道個歉,她接不接受是她的事,你最起碼得做好你自己的事。”

小薇想了想,認真對媽媽說道:“好,我隻為我回了手的事道歉,她們要說我窩囊我也不管了,我問心無愧。”

第二天,小薇主動向小歌道了歉,小歌也承認了自己的不對,這對好朋友又和好如初了。

延伸閱讀不要死死地抓住別人的錯誤不放

現在的很多孩子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不管發生什麼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如果別人做錯事,他會死死地抓住別人的錯誤不放;要是自己做事被人誤解時,心裏就會憤憤不平,覺得自己是受了“天大的委屈”。

做家長的經常會聽到孩子對自己說:“今天上課我沒說話,是我的後麵的人說話,老師卻批評了我。”“上語文課時老師錯了一道題,我指出來,卻被同學們笑話。”“這次的作業明明是我自己寫的,老師卻硬說我是抄別人的。”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事實上,當自己的孩子果真遭到他人的誤解時,家長大可不必興師問罪。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曾進行過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當人們對他人感到不滿時,血壓會明顯上升;而原諒他人時,血壓則會下降。因此,家長要教育孩子以寬容的心去看待已經發生的事,養成一種善待他人的好習慣,同時,這也是一種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

其實,由於孩子的知識、閱曆各方麵相對還較淺,認識、觀點、看法不一定都對,他們說的話常常帶有片麵性、局限性。即使孩子說的是正確的,家長也要學會開導孩子,要求孩子頭腦冷靜地分析誤會產生的根源,找到症結之所在。如果責任在自己一方,不妨“有則改之”;如果責任在對方,那也不必著急,“時間是澄清誤會的明礬”。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