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湯先生引發的哲學思考(1 / 2)

湯先生引發的哲學思考

文化

作者:李旭

看來不管是形象思維還是邏輯思維,在規律和道理麵前真正體現了殊途同歸的不可抗拒,“和而不同”的哲學境界才是充滿善意的最高境界。

因為此生涉獵哲學思考稀少、罕見,所以對大名鼎鼎的哲學大家湯一介先生此前知之甚少。直到在北京大學校慶時節,習主席親自到北大祝賀並看望先生,才知道耄耋之年的湯先生正在領導一項曠世工程,數億字、330本之多的《儒藏》編撰。再次引起我的注意,是時隔不久的9月9日,湯先生駕鶴西去令人痛惜,從諸多學人的悼念文章中,我有幸看到了湯先生,經哲學過濾對儒家思想的見地與尊崇。有許多總結的深邃,正是我彷徨中的摸索。而這種摸索常常像蝴蝶在眼前飛來飛去,就是難以撲捉。

近讀湯先生《我的哲學之路》一書,湯先生把自己的哲學思想概括為:自然本身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身心內外的和諧四個層次。從而界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理想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種和而不同的思想為多元的民族文化,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

1983年,在蒙特利爾召開的第17次世界哲學大會上,湯先生以《儒家哲學第三期發展可能性的探討》為題,提出了可以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來深入研究儒家哲學的普世精髓……清新的立論通過胸有成竹的表達,緊緊攝住了在場專家學者的心,發言完畢掌聲雷動,經久不息。不分種族、不分地域的學人們,用這種全世界通用熱烈祝賀方式,表達了由衷的欽佩與折服。

何為三個合一的哲學關係?湯先生認為:由天人合一及其衍生的知行合一、情景合一體用一源,能夠引發出相互關聯的基本理論,那就是“普遍和諧觀念,內在超越精神,內聖外王之道。”圍繞著三位一體的立論,湯先生此後涉獵儒、釋、道潛心研究,撰寫了大量學術專著來支持、支撐這一宏大的哲學命題。

湯先生做人畢生低調,但他提出的:多元一體、文化自覺、文明共存,對中華文明的延續傳承作用不可小覷,也遠遠超出了哲學範疇的本身。在我撰寫報告文學《敬畏蒼生》的時候,也引發了我對於生態文明的深度思考。浩淼哲海之中取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這幾滴水,經反複對照、比較我認為:在世園會的建設中,自然創造、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的三大理念與上述三個合一既有意韻的附著皈依,又有行為方式的不謀而合,還有審美情趣的互為促進、相互提升。這不容爭辯地證實了,三大理念曆史現實的貫穿性,和頗具現實意義的古今映照。

撰寫至此,我突然想到台灣作家龍應台女士在台灣大學的一次講演。她是作家對人文歸類“文史哲”的解釋也形象思維凝重、詼諧:文學是通過描寫,使原來看不見或看不清楚的事物看得清晰可辨;哲學的作用是將迷茫思維引導出彷徨的迷宮;而曆史則常常告誡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凡事必有內涵、外延。如此宏大命題,隻用了幾個意象就簡潔明了,不愧為作家的功力顯現。

看來不管是形象思維還是邏輯思維,在規律和道理麵前真正體現了殊途同歸的不可抗拒,“和而不同”的哲學境界才是充滿善意的最高境界。湯先生的偉大、不凡或許恰恰表現如此,一個一輩子心無旁騖、潛心治學的學術大家,他的氣度、學術價值常常表現在身後的經年不衰,永恒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