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敲開胎教之門(1 / 2)

通常大多數人都認為育兒工作是在嬰兒出生後才開始的。事實上,就在母體受孕的一瞬間,胎兒已經由於受到母體的生命之氣——意識的波動,而開始成長了。胎兒在媽媽子宮裏,與準媽媽血脈相通,準媽媽通過一些正確的胎教方法,完全可以促進寶寶各種潛力的發展。

胎兒在“宮”中是否一無所知

即使在發達的今天,還有很多人認為胎教是唯心主義的產物,認為胎兒在深“宮”內什麼感覺也沒有,就連產科醫生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也認為剛出生的寶寶什麼也聽不到,什麼也看不見,甚至對胎教還產生著懷疑的態度。

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特殊檢查記錄儀器設備的發展,如B型超聲波掃描儀、胎心監護儀、胎兒鏡的發展,使原來人們一無所知的有關胎兒的感知覺問題,對各種刺激的反應和受刺激後胎兒心跳和呼吸與胎動的變化乃至胎兒在子宮內喝羊水、撒尿與吃手的動作,都被觀察或記錄下來了。

尤其有趣的是,近幾年來北京醫科大學所屬的北京人民醫院、北大醫院和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合作,用各種儀器設備實驗與觀察記錄到胎兒可以聽到外麵環境中的各種聲音,並且在吵鬧聲音刺激下的胎兒會心跳加快、胎動增強甚至生氣地踢腿,在輕柔舒緩的音樂刺激下,又由煩躁轉為安靜,胎心由原先的增快而漸漸減緩到安靜狀態下的胎心律上來,胎動也由受吵鬧時的增強減弱下來,直至安詳地入睡。

小貼士

國內外的實驗報告,均說明了胎齡在4或5個月以上的正常胎兒,已經具備了人的一些感知能力,特別是聽覺、視覺與觸覺已經初步建立。這樣,從前人們一無所知的胎兒能力範疇內的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被人們發現和得到正確的認識。這說明4~5個月的胎兒不僅具備接受教育的條件,而且符合胎兒生長發育的實際情況,因此,胎教是科學的、可行的。

不要小視胎兒的“五感”能力,這是人類腦的認知活動、創造、思維、理解力以及語言等等發展的基礎,因此特別重要。

大腦開始慢慢地形成

人類的腦神經細胞非常細密複雜,因此僅僅有神經網的形成,是遠遠不夠的。神經細胞如果裸露,傳達信息時不僅會遺漏,而且傳達信息的速度也會變慢。

如果將神經細胞的周圍包起來,信息便可以迅速準確地傳達出去。在大腦生理學上稱之為髓鞘化。

神經細胞一旦開始髓鞘化,信息傳達的速度會比以往提升近100倍。總之,腦部發達的程度,完全在於髓鞘化完成的多與少。

而髓鞘化時不可缺少的因素就是神經膠質細胞。胎兒出生之後,由於神經膠質細胞增加,並逐漸進行髓鞘化,它的重量也迅速增大。雖然腦在胎兒時期即已開始髓鞘化,卻隻是少部分而已,神經膠質細胞也不多。在腦部發育的重要時期,這時所攝入的任何不良物質,都會經臍帶到達胎兒的腦部,阻礙腦部的發育。

一個人的智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大腦。智力發展包含著許多複雜的因素。智力以腦組織正常發育為物質基礎。首先得保證孩子的大腦是完好的,功能是正常的,再加上後天的教育,才會使孩子獲得較高智力。因此,實施胎教,準媽媽就必須處於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注意營養,使胎兒生長發育有一個良好的內外環境。

胎教是有意識地對胎兒進行教育,在大腦形成期給予胎兒充分的營養和適當的信息誘導。適宜的開發,會使大腦發育越好大腦皮質的溝回相應的也就會越多,孩子也就越聰明。相反,孩子出生後就會表現發育遲緩、智力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