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拜:在靈堂內跪拜一般是磕四個頭,逝世之子女在靈位四周,來人後,別人磕幾個頭,逝世著子女必須回應幾個頭,所謂代表長輩回禮(一般是長孫代為謝禮,直屬男性和直屬女性。)。不知道別的地方磕幾個頭,有三個的還有四的,那裏的禮儀是磕四個頭,含義為神三鬼四,給神仙磕頭三個,給鬼磕頭四個.在靈棚內(也就是出殯前搭建的靈棚,不是靈堂。也可以不搭建,地方一般比較固定,每個村落都有固定的地方。),磕頭是九個,這個時候去磕頭的一般是逝世者的女婿跟逝世者親家後輩,這個時候是一作揖一叩拜,磕頭四個,是四勤,而逝世者子女也隨著叩拜之人作揖叩拜(一般是孫子,侄子代謝。),然後上前三步,再一叩拜,先舉香在空中轉一圈,然後敬酒三杯(女性不知是否這樣。),再後退三步,一作揖四叩拜,磕頭四個,是四懶。前後一共是九個,符合三拜九叩首的說法。在別人前去叩拜的時候,兒子跟孫子在旁邊回禮,女兒一般在桌子旁邊痛哭。四勤的含義為一作揖一叩拜,四懶為一作揖四叩拜,中間攙雜一頓隔,日照說法叫四勤四懶一頓隔。
孝衣:孝衣分重孝和輕孝,重孝就是直屬子女,兒子,女兒,孫子等,重孝為男丁一筒白大褂、白鞋,女性為白上衣帶白褲子、白鞋,孫子、兒子如果未結婚,隻需要纏頭就可以了,如果結婚,那需要穿一筒白大褂,重孝。輕孝就是女婿,外戚,隻需要一白布纏腰即可。
纏頭:纏頭也十分講究,如果去世的是男丁,打結就在左邊,如果是女丁,那麼打結就是右邊,前提是還有一個長輩在世,比如爺爺、奶奶,爺爺去世而奶奶還在世,那麼打結就在左邊,如果以後奶奶也去世了,那麼就不需要打左邊了,直接打結在額頭上,正中間。懂行的人一般一看孝衣和打結就明白去世的是誰,家中還有什麼人。
送殯:兒子女兒孫子在前,原來是抱靈位,一般抱照片,走在前麵,後麵是抬棺材的人,孝子,孝女,孝孫前行一會就轉身,向棺材磕一個頭,表示對長輩的尊重。
謝葬:古時候謝葬很隆重,現代一般逝世者子女或者家屬在家或者在飯店擺上幾桌就可以了。舉重,就是抬棺材的人,一般這些人是不要報酬的,隻要在謝葬的時候一起請他們喝個酒就可以了。
圓墳:在逝世者入土第三日,早上早早起來,前去圓墳,把墳重新修整一下,因為入土哪天,一般把洞口添上就可以了。三日墳要早,所謂早三日,晚七日。
圈墳:就是在長子的帶領下,所有人圍著墳,拿著鉤擔,左轉三圈,由轉三圈,大體含義為為逝世者圈圍牆…… ”
“他們應該早有準備!”
“嗯!”
“竹竿你就坐陣指揮,我與老郭他們去就行。”
“這不行,我必須去!”
“為什麼?”
“為了兄弟們的安全,同時也是為了應龍幫。”
“好吧!”
“對了,明天的葬禮安排在哪裏?”
“‘午夜不歸路’!”
“這……”秦凡聽到這有種不好得預感。
“還有一點是,劉誌光是土葬!”
“土葬?”------ “葬式之一。又稱埋葬。流行於世界各地。約產生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在西歐,莫斯特期墓葬是所知最早的土葬。原始公社時期,各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各家庭亦有固定的墓葬場。土葬墓一般葬一個遺體,但也有數人或氏族合葬的。土葬為葬禮中最普遍采用者。愛斯基摩人居於冰天雪地無法土葬,每築一小型圓頂雪舍安葬死者。美索不達米亞古城烏爾(Ur)有一王陵(3000BC),王者位於陵之最深處一室,其旁有若幹最親密侍從,室外則環繞仆役、大臣、女伶、禦者、車馬以及其他人物。希臘邁錫尼(Mycenae)曾發現青銅時期的英雄萬人塚。在秘魯發現之巴卡拉(Paraca)墓,開鑿至地下5公尺(18尺),竟集體埋葬400人及其生前器物。但按一般習俗,死者是個別埋葬。古希伯來人利用天然洞窟鑿石為坑以埋葬死者……”經這麼一說,秦凡這下心中的猜想落定了。
“怎麼了!”
“沒,今晚好好休息,明天參加葬禮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