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不學禮,無以立(1 / 1)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春秋左傳》更有“文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之說。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的行為規範與準則,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道德修養的外在體現,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標誌,是一個人品質高尚的標誌。教育孩子學習中華傳統之禮儀,明白其中之道,吸取其中之德,有助於提高孩子的修養,培養高尚健全的人格。

中華禮儀內容豐富,意義深邃,學習和了解其中道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將伴隨著一個人的整個成長過程甚至一生。每一種禮儀之道都有不同的意義,都是完善一個人品德修養的重要成分。比如:茶道,眾所周知,茶文化在我國有著悠遠的曆史,被譽為“國飲”,同時,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不是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儀式和規範,而是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人們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範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是中國茶道最具價值的一麵,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是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是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征。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人生如茶,滋味自在其中,用心去品,自然能嚐出豐富的人生道路。

又如拜訪之道,拜訪文化的核心是教人恭謙,敬德。

中國人向來講究謙遜,一個沒有拜訪之道的人,是很難有謙恭之禮的,這樣的人也就無法從他人那裏取得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當年劉備三請諸葛亮,以皇叔之尊貴屈駕於一個茅廬先生,那是何等的謙恭!從而也得到這個曠世奇才的相助打下一片江山。

禮儀文化具有強烈的繼承性,雖然古代禮儀文化中的部分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已退出曆史舞台,成為隻供今人欣賞的“文物”,但是博大精深的中華古代文明的內涵在今天乃至未來仍然顯示著強大的生命力。禮儀習慣的養成不僅取決於學校裏老師的教導,更有賴於家庭環境的配合和熏陶。

我們今天的孩子雖然生活條件優越、舒適,但也多因嬌生慣養,缺乏禮儀,有些連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都不懂,道德修養就不敢恭維了。自古就有“不學禮,無以立”的說法,現在好多家長都忽視了這一點。看看現在教育出來的孩子,許多都存在著問題,比如:傲慢、自私、沒禮貌、貪心、懶惰、脾氣大……

每位家長應該都好好考慮一個問題:如此優越的條件,為何會教育出這樣的孩子?我們隻有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現在的孩子,一個個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家長都把他們服侍得好好的,以至於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禮儀。在公共場所和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亂扔垃圾、說髒話、不會文明地接打電話、公關接待中的失禮現象。所以,禮儀教育迫在眉睫。不僅老師要教,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也要時時抓住生活中細小的事情,對孩子進行隨機的教育。

孩子畢竟是孩子,有時候難免會突然說出讓父母尷尬萬分的話來,比如:“媽媽,這個新娘子好難看。”“叔叔,你的嘴巴好臭。”當這些話冷不防從孩子的嘴裏出現時,父母是非常難堪的。其實,孩子所說的話通常並不代表他想要故意侮辱或傷害別人,但要避免這樣的情況,父母要做的是持續教導孩子適當的行為,教孩子學著體會他人的感受與反應,可以問問孩子:“如果別人也這麼說你,你會不會很難過?如果會,就不要這麼說。”同時,也要提醒孩子,常常說這種話會傷別人的自尊,慢慢地就沒有人喜歡跟他做朋友。

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如果希望孩子有個良好的和他人交流的習慣,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時常說“謝謝”、“你好”之類的話,主動和他人打招呼。如果要帶孩子去朋友家做客,在去之前,一定要先告訴孩子將要見到的是什麼人,要怎麼稱呼對方,以及該說些什麼,都要讓孩子有心理準備,甚至可以先練習一下。讓孩子學會以禮對人,這個看似簡單的事情,卻不一定在我們這些長期經受各種不良習慣衝擊的人身上體現。

禮儀,其實就是一個人行為的規範和準則,我們教育孩子學習這些準則,並不斷地在生活中滲透這些準則,讓孩子在重複中將準則內化為自己自覺的行為,才能最終塑造出孩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素質。

禮儀的基本特質是友善,不自私和體諒他人。在與他人交往時,有了它,孩子就會知道如何為人處世。禮儀仿佛是一座溝通的橋梁,它連接著孩子和父母,連接著孩子和朋友,當然,它還連接著孩子懵懂與漫漫的成長曆程。家長身教言傳,教孩子學習中華傳統之禮儀,提高孩子的道德修養,對他們今後的處世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