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討論到城市小孩和農村小孩的區別:因為生活環境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城市和農村的孩子自然也會有諸如言談舉止、穿衣打扮、精神麵貌等上的差異,各有各的特點和個性,爭不出個子醜寅卯,也說不上孰優孰劣。客觀地說,將兩種施教環境的長處綜合在一起,對於小孩的成長才是最完美的。
城市的好處毋容置疑,便利的交通,快捷的物流,暢通的資訊……城市中繁華的一切對於剛走出農村的小孩,尤其是流動兒童,卻並不見得是美事一樁。首先擺在麵前的便是,城市是一個看起來自由度很高但實際上隻有自己家的彈丸之地。不管是否城市人口,擺在每個平凡家庭麵前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小孩的玩樂場所除了學校、家庭,就是社區那塊小得可憐的青草坪,孩子不能開心地玩,父母也不能放心地陪。這還是對於能買得起房子的家庭而言,如若是住在出租房,父母要上班,就隻能拜托鄰居或者把孩子鎖在家中了。
想必很多住在城市中的小孩都有過這樣一段經曆,被父母鎖在家中傻傻看著外麵的大樹,所有的電器和危險物品全部放在不能觸及的地方;或者是當個鑰匙兒童,每天一打開門,自己對自己說一句,我回來了。城市中的小孩都有過一段寂寞的日子:不缺乏玩具但缺乏玩伴,不缺乏物質但缺乏父母的陪伴,每天除了在學校寫作業就是回家一個人繼續寫作業。這樣的日子說不上痛苦但也絕對不快樂。
城市中人口壓力普遍很大,不隻是父母,這種壓力無形之中也傳染了孩子。比起農村的家長,城市中的家長會更期望自己的子女成龍成鳳,而不是希望孩子成為一位普通人。在城市激烈的競爭和高壓力下,生存是一場殘酷的淘汰賽,沒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這場激烈角逐中的犧牲品。他們會草木皆兵,擔心孩子無法適應現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憂慮著他將來的前途。如果自己是白領那孩子就必須得成金領,自己畢業於清華北大孩子就要考上劍橋耶魯才算對得起列祖列宗,這種精神上的緊迫感和焦灼感時時刻刻通過父母轉嫁給稚嫩的孩子。
在玻璃罩中成長的孩子,以成績作為營養劑,他們的脆弱度和空虛感可想而知。“高分低能”、“學生因為不及格而自殺”的案例越來越常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城市小孩心智的單薄和不堪一擊。隻要成績OK了,其他什麼都無所謂,不要做家務,不用去關心他人感受,不用學習和人合作。父母關注孩子的成績多過品行,對於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缺乏應有的尊重,從不試圖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越來越多的小孩偏激自私,把自己當作自我世界的神,有些愚昧到連基本的生活常識都喪失。
曾經聽到一個十四五歲的小孩問他母親,家裏的狗會不會生蛋?如若是一個幾歲的小孩也就罷了,但這樣一個問題從一個初中生口中說出來,感受就不僅僅是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