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不是不愛,但別讓愛泛濫(1 / 1)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存在著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這是那些過分庇護、溺愛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為孩子包辦一切事情的父母親手挖掘的。掉進陷阱裏的孩子,由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剝奪了獨立思考、解決問解的生活體驗,從而也失去了成才的機會。

我相信,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是愛他們的孩子的。這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之常情,愛是一種內心體驗,是一種積極而強烈的感情,它表現為一種傾向,一種態度,從而形成一種積極的教育力量。每個孩子從生下來以後,父母就對孩子充滿無限愛意。但是,我們要保證在孩子有獨立思考能力以後,在孩子走向社會的大舞台之後,我們的愛依然能體現出教育的價值才是重要的。

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人的掌上明珠,一家人都圍著孩子轉,有的家長怕孩子受委屈,什麼事情都是大人包辦,小孩動手的機會少之又少。其實,世界上沒有哪個人做事情是一次就可以做好的,你不讓孩子嚐試去做,孩子怎麼知道他做得是否好?久而久之,孩子也會養成依賴大人的習慣,獨立自主的能力就更談不上了。還有些家長過分的溺愛縱容孩子,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要什麼就給什麼,看似愛孩子其實是害了孩子,容易使孩子養成驕橫跋扈,不講道理,不合群的壞習慣。

不難想像,包辦式教育必然導致我們對孩子的愛泛濫,教育出來的孩子性格中最大的缺陷就是任性和依賴。生活中,還有很多容易忽視的教育現象,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常常會一會兒對著父母一臉茫然地問,“這道題怎麼做,這個詞語是什麼意思”,“牛奶怎麼熱,雞蛋怎麼剝皮”?等等。

表麵上看似孩子好問好學,但實質上也暴露了孩子普遍缺少獨立思考、深入思考的習慣,缺少一種自己動手做、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

這種思維依賴及生活、學習行為上的依賴是要不得的。這就要求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獨立生活的能力,當有問題時,不要急於幫助解決,讓孩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讓他養成自學、自主的習慣,家長隻需在必要的時候稍微給予一點提示和指導就可以,這樣,孩子能很快地得到他想要了解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此及彼他會有更多的收獲。因此,當孩子唐突地急於從家長那裏尋找答案和方法時,家長不妨先說“不”,正確引導不失為最佳的方法。

可見,父母的包辦教育使我們的孩子習慣於大人所提供的一切,沒有獨立的意識,缺乏對社會和他人的關注,缺乏責任感。孩子是父母的孩子,但父母不可能一生都跟隨左右,為他安排好所有的事情,孩子畢竟要實現從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這其中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幫助其實現這個轉變的橋梁。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他是屬於自己和社會的,人最根本的屬性是人的社會性。如果我們的孩子成長起來後,發現自己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沒有競爭的能力,他就會懷疑他的存在和社會價值,我想那時候孩子是悲哀的,也是尷尬的。他不會感謝父母對他的包辦教育,不會感謝父母對他的泛濫成災的愛。因此,我們的父母應該放開手腳,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體驗挫折,體驗成功,做自己人生道路的設計者和開拓者。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目前社會出現的一種怪現象:由於父母從小替孩子包辦一切,使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怪人,人們稱之為“30歲兒童”,指的就是人都長到30歲了還像個小孩子一樣,凡事不能獨立自主。現代心理、教育等學科的研究表明,家長的“過度保護,過度的愛”恰恰忽視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養,也扼殺了孩子創造的靈性和自主發展的精神,由此培養出來的孩子依附性強,沒有解決問題和迎接挑戰的能力,在成年後甚至滿了30歲後仍出現一些兒童時期才有的毛病,比如:嬌生慣養、倔強、任性、缺乏獨立生活能力、依賴性強、出現心理倒退現象、適應新環境能力差,等等。

那麼,這種現象的存在是不是應該引起我們家長的重視呢?是不是應該在教育孩子時,適時地放手,不要為孩子包辦一切,適度地給孩子以愛,才是更有效、更有責任的教育呢?

馬卡連柯有句話:“父母對子女負的責任,是他們對社會負責的一種特殊形式。”有些家長疑惑,教育孩子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愛孩子,愛要在什麼時候表現在什麼時候不該表現,是個很難把握的問題。凡事都要有個度,把握的好了收獲的是成功,一旦過了度,就無法起到我們教育孩子的初衷了。

可見,愛孩子也是有學問的,有講究的,不是怎樣愛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的。要使自己的愛對孩子的成長有積極作用,使孩子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之人,必須對孩子施以正確、適度的愛,隻有這樣,愛才能成為一支感情和理性交融的暢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