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滿足是有條件的(1 / 2)

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孩子成為一個家庭的希望所在,可以說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錢,而對於孩子的一些物質要求,無論是吃的喝的,穿的還是玩的,隻要孩子張嘴說要,父母大多會毫不猶豫地加以滿足。對於這種做法,大多數家長覺得很正常:我們有這個經濟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也沒什麼困難,為什麼不能讓孩子高興呢?然而,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的溺愛很容易讓孩子養成任性、霸道、受不得苦等壞習慣,對孩子將來適應社會,發展自我是沒有好處的。

生活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場麵發生:人來人往的大商場裏,孩子賴在玩具櫃台前,如果父母不給買,就又哭又鬧,拉都拉不走,一旁的父母在麵子大失之下,不免心煩意亂地“賞”孩子一記巴掌;賓客滿堂的時候,孩子卻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家長稍不滿足,就倒地撒潑,弄得一屋子人尷尬……

其實,孩子這些舉動的形成是有原因的。家長無原則地遷就孩子,對孩子有求必應,久而久之,就使孩子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想要什麼,做什麼,家長就一定得滿足,在家裏成了頤指氣使的“小皇帝”,稍不順心,稍不如意,就發脾氣、哭鬧、摔東西,甚至以不吃飯、不上學要挾。這時候很多家長往往心就軟了,不得不滿足孩子的要求,如此反複多次,孩子感到意願每次都能得逞,於是就學會了用任性的辦法來要挾父母,滿足他更多不合理的要求。

當然了,並不是說對孩子的任何需求都不加理睬,而是要看具體情況而定。有些需求我們可以即時滿足,而有些需求則是不可以無原則滿足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不用付出任何代價,我們就不打折扣地加以滿足,久而久之,孩子會在心裏形成一個定勢:我要什麼就有什麼;我想要的東西沒有得不到的,這樣一來,孩子就更加為所欲為,而完全喪失了自控能力,不能忍受外來的任何約束,不懂得克製自己的欲望,更沒有耐性去等待欲望的實現過程。在未來的獨立生活中,孩子就會出現諸如缺乏奮鬥意識、缺乏耐性、任性、抗挫折能力差等心理問題。而這些心理問題難免使孩子飽受挫折和打擊,在以後的生活中就會隨處碰釘子,遭遇困難,對身心健康都會帶來不良影響。

滿足孩子的要求是要講究方法的,家長首先要學會“延遲滿足”孩子的種種需求。比如孩子要吃包子,你可以對他說,包子現在還很燙,等一會再拿給他,讓孩子耐心等上幾分鍾後,再滿足他要吃的需求;孩子要某一個玩具,你不妨說自己現在正忙著呢,一會再給他拿,讓孩子學會等待。習慣了在期待中獲得滿足的孩子,才能學會主動控製自己的情緒,不會為自己的要求被拒絕或暫時被拒絕而“大動幹戈”,將來也能抵擋得住眼前小利的誘惑,權衡怎樣做能使自己獲得更大的好處,並能有意識地調節和支配自己。一個懂得忍耐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