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成年人都難免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更何況是天真無邪的孩子!所以,家長應該意識到,孩子犯錯誤是一件極其正常的事情,成長中的孩子如果不犯點錯誤,才真是不正常呢。孩子犯錯也並不完全是壞事,從某種程度上說反而有益於孩子正確認識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孩子犯錯是因為他的無知,家長剛好可以抓住這樣的契機好好地教育他、引導他,這種教育對他將來踏上社會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是絕對有幫助的。
我們都知道,孩提時代是一個人最美好的時候,是最容易接受教育也是最具可塑性的時代。孩子對美與醜、錯與對的認定是很簡單的,不帶有任何利益色彩,所以,家長應該抓住這個黃金時段,在思想上及時引導孩子,正確地認知世界,學習知識。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聰明,希望他永遠做一個不犯錯誤的乖孩子。然而,這樣的願望雖然美好,充滿愛意,但也是錯誤的,自私的。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切勿以個人的喜好左右孩子的成長,應該以孩子的成長需要為根本,促進孩子身心的發展。每一個孩子在孩提時代多少都會犯一些錯誤,如果父母隻知道粗暴地指責、批評孩子,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反感,甚至產生對抗情緒,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家長應該抱著寬容的態度對待孩子的錯誤,要明白,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好孩子,當他犯錯時本來就會感到難過、委屈、痛苦、恥辱,這些都是孩子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動力。如果家長隻是批評、嘮叨,或太急躁地要求孩子立即改過,那麼,孩子犯錯之後的羞愧、不安、恥辱就被罵沒了,批評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羅曼·羅蘭說過:“人應該犯錯,人隻有犯錯了,才能長知識。”每個人都會犯錯,隻是孩子犯錯更容易招來批評。比如:孩子不小心摔倒,家長來一句,“你怎麼這麼不小心”;孩子考試不理想了,父母氣憤之極,“你看看,怎麼考得這麼差”;孩子不小心弄壞了東西,家長更是怒火衝天,“怎麼搞的,你能幹什麼”?過後仔細想想,這樣的指責有不但沒有起到多大用處,反而會有反作用。
也許家長在指責孩子的時候,可能沒有心情認真考慮這些問題,但是會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過分的粗暴指責不但沒有用,反而會讓家長失去威信,甚至感覺到孩子的厭惡、憎恨和叛逆。
麵對孩子的錯誤,家長要學會通過“感化→說服→感化”來達到教育孩子、溝通情感的目的。比如,孩子犯了錯,可以先告訴孩子:“你做得不錯,你已經很努力了。”這是最初的感化,因為這些話對孩子來說比較容易接受。然後再指出孩子錯誤的原因,給孩子提出改進的建議,這是教育的目的。最後,不能忘了鼓勵孩子:“如果你再努力一些,就能做得更好。”這種教育方式可以促使孩子不斷檢討自己犯錯的原因,減少下次犯錯的可能性。孩子犯錯了,他也會感到難過,如果這時候你給孩子的隻是粗暴的批評,而不是安慰和理解,孩子會更加痛苦。如果你再打罵孩子,那麼後果會更糟糕。下次孩子犯錯了,可能會隱瞞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