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貫徹“無心插柳”的哲學(1 / 1)

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常會遭遇事與願違的現象,要求孩子學鋼琴,孩子卻拿了個毛筆字大獎回來;送孩子學舞踏,孩子卻對音樂產生極大的興趣。家長投入大量精力要求孩子去做的事,往往無法達到自己的期望,而被家長放任自流不去管教的一麵,孩子卻總有出其不意的表現。很多家長被弄得是雲裏霧裏,不知如何是好,在管與不管之間矛盾重重。

其實,家長看到孩子對某事物產生興趣後,就立即讓孩子朝那個方向發展是錯誤的。比如說,有的家長發現孩子喜歡畫畫,就馬上把孩子送到繪畫特長班,結果剛剛對繪畫產生興趣的孩子麵對嚴格的訓練方式,容易一下子興趣全無,甚至產生抵觸。正確的方式是,發現孩子對某些事物產生興趣後,應該對孩子的興趣進行保護,讓孩子決定是否學習某些特長。父母應該對孩子進行引導,而不是管束。

孩子到底應該怎麼管,向來是讓家長們最為苦惱的事;而讓孩子身心健康,則是天下父母最為渴望的事。孩子身心是否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會管不會管。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是所有家長的夢想,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體魄,是實現這一夢想的橋梁。所以,對孩子的培養不能帶有很強的功利心,那樣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隻有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特的個體,尊重孩子的意願,先培養他們“成人”而不是隻考慮如何成為人才,才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教育正途。而這樣“無心插柳”的結果卻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塑造孩子,愛當然是首要的,但嚴也不可缺少。孩子正處在成長期,有限的人生驗和認知能力,使孩子有時難以明辨是非,所以家長應該在培養孩子興趣和發掘孩子潛能的基礎上,給孩子以正確的鼓勵和引導。挫折和困難是孩子成長過程當中必須經曆的,孩子自己會慢慢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按照孩子的喜好和特點來引導孩子,孩子會逐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家長應該思考的不是孩子要不要管,而是究竟應該怎樣管的問題。“管”當然有約束、限製的意思,但更有關心、照料、保護、引導、負責等多重的含義,這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家應當為孩子提供這些條件,否則就是不負責任了。孩子應當自由地快樂地成長,但自由不等於放任自流,快樂也不等於為所欲為,問題的關鍵在於要符合孩子成長的規律。

現實中,很多孩子的問題並不是因為家長管得少,恰恰是因為管得太多了。家長要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知道在孩子的某些發展階段上和某些發展方麵,你是無能為力的,或者說是不需要作為的。有時候孩子不自覺,恰是因為他太“有人管”了。該他自己想的,父母都替他想到了,該他自己感受的,父母都去給他提醒了,他還會自己去留神嗎?就更談不上有機會學習自我管理了。

我們應該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和時間,給孩子一些犯錯誤的機會,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由之路。而有些讓家長認為“不管”孩子,就如同讓他們放棄孩子的撫養權一樣刺耳和反感,事實是很多家長根本不理解“不管”的真正的含義。

“不管”並不是削弱家長的責任,而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式,是需要家長從內心樹立起的一種尊重孩子的思維方式,必須拿捏好管束孩子的分寸,明白“不管”就是最好的管,“不作為”才是最好的為。

可能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對孩子管得特別細、特別嚴的家長,大都是在工作、生活等方麵很用心的人,成功動機在他們的生命中始終比較強。同樣,在孩子的教育上,他們成功心更切,把對自己的管理,都拿來套用到孩子身上。可是,畢竟孩子不是一塊石頭,成人刻刀所到之處留下的,並不完全是雕刻者單方麵的想法。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為一個雕刻師,那教育這種雕刻所留下的痕跡則是雕刻與被雕刻雙方互動形成的。作為父母如果看不到這種互動性,漠視孩子的感覺,那麼一塊璞玉在他手中也會變成一塊頑石。

事實證明,過嚴的管教在現在的社會中很難行得通,很多家長喜歡管束孩子的一切,從學習成績到所交的朋友,管得天衣無縫。這種管束的負麵作用導致了孩子反叛,導致了孩子與家長的代溝,容易使家庭氛圍不和諧。於是,很多家長就走向另一個極端,放任不管孩子,這是家長對“不管”的錯誤理解。不管不是讓你不聞不問,是不要按自己的意願命令、要求孩子,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給予孩子關愛和指導。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孩子有自己判斷事物的標準,孩子的成長要順其自然。

所以說,“不管”有時候是最好的“管”,“無為”才是更好的“為”。作為家長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的成長,給孩子一個寬鬆自由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盡情地舒展個性,發揮潛能,你一定也會感受到“無心插柳”的喜悅,同時,你也能贏得孩子的尊重,和孩子一起體會成長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