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心中有家,這便是家(1 / 3)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李商隱這首讚頌老師的作品在後世廣為流傳,雖然也出過許多為人師表的敗類,但桌前的汪廷珍絕對當得起這兩句讚美。身座三尺講台,正為奕緯的讀書規劃傷腦筋,底子太薄,重了不懂,輕了誤時,教授的尺寸著實難以拿捏。

是奕緯表現的很優秀嗎,不是,奕緯本就是庸人之資,性格又不思進取,品性上放任不羈,要是放在八旗子弟中,隻不過多了個架鳥遛狗的紈絝子弟,若是生在官員世家之中這就是典型的反麵教材,長在富家大戶之中,這就是崽賣爺田心不疼,扔在平頭百姓裏,那就是遊手好閑。

之所以在奕緯端正了學習態度之後就飽受稱讚,一是為安慰道光帝的望子成龍之心,再有就是能看出奕緯之前的表現有多麼的次。

終清一朝,在皇子教育上的嚴格遠超今人的想象,朝五晚五,不是朝九晚五,那是白領上班。嚴寒酷暑不輟,今天我們還在為英語犯愁時,他們卻滿文蒙古文漢文三文並舉,滿文自然是滿清法定語言,提醒子孫不能忘本,實際上除了皇室子弟,懂滿文的並不多。蒙文是因為滿蒙聯姻,籠絡蒙古高層貴族,因為八旗人口少不能有效的統治中原,拉籠一個幫手,蒙古人則是想找一個靠山,兩相一合計,成交。

當然了最主要的還是漢文,蒙文隻是象征意義,蒙文受眾太小,無論官方還是日常都是以漢文為主,誰讓漢人是主體。無論哪個外族入主中原,都不得不以漢字製天下,幾千年的傳承,這便是漢人唯一能保持凝聚力的本源。

以上隻是學習內容繁重,還可接受,下麵的學習天數則隻能用無語來形容。每年隻有除夕可以休息兩三天之外,元旦、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各隻放假一日,我們好歹還有個寒暑假,還有雙息日,尋常皇子學到分府別居,奕緯後來的弟弟恭親王奕欣都封王建府來因一招之錯還被罷免一切職務,回上書房讀書,更有昔年皇太子胤礽經曆二立兩廢在尚書房讀書到中年,就算後來即皇帝位的嘉慶、道光也不例外。

在如此嚴格的教育下確實出了成果,其中不乏雍正、乾隆這種佼佼者,當然也不缺奕緯這種教育失敗者,更多的還是中規中矩之人。

前前後後這麼多例子,讓奕緯對未來表示擔憂,道光可是在位三十年啊,這三十年都要活在他的陰影下,換句話說按照正史發展,還要在上三十年學,前世大學畢業沒幾年就穿越過來了,難道就為了體驗古人的課堂生活,哎,和書本杠上了。

想不通就別想了,穩了穩心神,奕緯手捧書本搖頭晃腦的大聲誦讀,時不時偷看一眼忘卻了的章句,遠處備課的汪廷珍投來讚賞的目光,手捋長髯,大感心慰。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聖人書方能正人心,大阿哥雖然生性玩劣,但本質還是不錯的,隻要悉心教育,雖不見得能有多大的成就,做一個合格的王爺還是有希望的。

汪廷珍的本職工作是禮部漢尚書,清朝六部之中每部設兩尚書,一滿一漢,起先漢尚書隻是備員而已,真正的實權掌握在滿尚書手中。後來滿州人才凋零,必竟人口基數太少,入關後又禁不住種種**開始不思進取,劣幣驅逐良幣,庸者居上,從此滿尚書大都成為擺設,主要職責是監視漢尚書,部門差事由漢尚書主導。

老汪頭給尚書房行走陳官俊囑咐了幾句後回本部堂當差,陳官俊不一樣,他的本職工作就是尚書房行走,說白了就是副師傅,行走一詞即不設專官的機構或非專任的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