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海滄區東孚中心小學 黃麗紅
一、思考——高年級遊戲教學的可行性
有的教師也許會笑問:“高年級的課堂還要引入遊戲,這豈不是太幼稚了!”約翰·梅迪納在《大腦自由》一書中說:“大腦不關注枯燥的事物。”因此,他總結出了“注意力10分鍾”法則,即課堂教學每10分鍾需要改變的事,其中便提到要組織相關的遊戲。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五六年級學生的集中注意能力有所發展,集中注意、專心致誌的時間可達25分鍾左右。但是一節課有40分鍾,25分鍾過後,學生的注意力便容易分散,如果能夠讓其沉浸於遊戲中,學生就不會為了無法集中注意力而苦惱了。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成功的教育應該使學生在沒有意識到受教育的情況下卻受到畢生難忘的教育,這種潛移默化過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而遊戲能讓其在不知不覺中愉悅地、主動地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提升態度和價值觀,何樂而不為?
那什麼是遊戲呢?《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解釋道:“娛樂活動以及某些非正式比賽的智力活動。”據此,可否采取如下幾種遊戲呢?
二、實踐——高年級遊戲教學的策略
1.遊戲招式一——辯論
高年級的教材選入一部分滿含哲理的文章,如五年級上冊的《釣魚的啟示》、《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落花生》、《珍珠鳥》,六年級上冊的《鹿和狼的故事》,六年級下冊的《桃花心木》等,哲理是越辯越明。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第四條要求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高年級的學生爭強好勝,樂於壓倒別人,課堂中引入辯論,投其所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他們必定傾其全力深讀文章,暢所欲言,認真傾聽,思考反駁。
我校一位教師教學《釣魚的啟示》便做出了嚐試:“這條大鱸魚放,還是不放?咱們來辯一辯。請你根據文章的句子說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說:“‘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著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動著。’這條鱸魚這麼漂亮,我當然舍不得放。”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說:“‘父親劃著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這時是晚上10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沒到呢,當然得放,不然就是不講誠信。”另一個學生大聲說:“‘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練地操縱著。也許是魚想擺脫我的魚鉤,不停地跳躍著並甩動尾巴,湖麵上不時發出‘啪啪’的聲音,濺起了不少水花。我等到那條魚掙紮得筋疲力盡了,迅速把它拉上岸來。’釣得如此不容易,還要放走,這豈不是傻子嗎?”又一個學生大聲說:“‘盡管沒有人看到我們,更無人知道我是在什麼時候釣到這條鱸魚的,但是,從父親那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親的話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雖然沒有人看見,雖然釣得很不容易,但是你的良心過得去嗎?”
課程標準中,要求高年級的閱讀課要關注文體的特點,也就是說明文要上出說明文的滋味,議論文要上出議論文的滋味,散文要上出散文的滋味。但按常規的教法,有一部分文章,學生學起來確實索然無味,而遊戲性教學則能解決這部分趣問題。
2.遊戲招式二——演戲
穿上媽媽的大衣服,搖搖晃晃走幾步,兩手上下左右比畫著,嘴裏咿咿呀呀地亂唱。兒時的你肯定演過這樣的戲,村裏演社戲,戲台下也永遠是老人和孩子。演戲是學生最初的記憶,學校每每組織學生表演舞台劇,他們最是樂此不疲。低年級的課堂常有此做法,高年級能否如此呢?請看盛新鳳老師教學《半截蠟燭》:
師:盛老師要請你們做一回演員,有興趣嗎?
生:有!
師:你們說說看,在保護蠟燭這個過程中,誰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生:傑奎琳。
師:那她就是女一號了,是不是?
(生笑)
師:好,盛老師請你們再一次默讀“保護蠟燭”這一部分的內容,邊讀邊把傑奎琳的台詞畫出來。
生:我找了“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這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