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厚積薄發 談習作中的積累(1 / 2)

三明永安市東門小學 林芸芳

作文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創新能力是這種勞動的核心。積累是創新的基礎,厚積薄發才能做到遊刃有餘。隻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積累,才有創新的可能。

一、多觀察,以豐富生活,積累情感

葉聖陶先生說過:“生活是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讓孩子們在大語言環境中去發現,去體驗,去感受,從而形成一種情緒,一種心境,在大語文環境中去學習語言,發展語言能力。”的確,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盡的源泉,生活是作文的第一材料。

1.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

“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獨特的感受,積累素材”是《語文課程標準》對習作的基本要求。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個善於觀察的有心人,許多有用的材料就會從自己的眼皮下溜走,寫起文章來必然筆重千斤。因此,要教會學生處處留心周圍的事物。如寫一個熟悉的人,首先要確定目標,注意觀察他的外貌,觀察他有什麼行為習慣,有沒有與眾不同之處,什麼地方最引人注意,以防“身在此山中,不識真麵目”。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各種感官去細致深入地觀察,提高觀察的質量。如指導學生觀察芒果,通過視覺,了解芒果的形狀、顏色;通過嗅覺,聞到它的香味;通過觸覺,摸到它的實體;通過味覺,嚐到它的滋味。

2.帶著情感去觀察。

文章貴在以情感人。小學生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一般帶有一定的情感。如看到美麗的景物,欣賞悅耳的音樂,一定會感到心曠神怡;看到醜惡的事物,聽到刺耳的聲音,一般會感到厭惡憎恨。一位學生在描寫家鄉的橋時這樣寫到:“我走上小橋,心情是那麼愉快。橋下,水底的魚兒清閑地遊動;頭上,歡樂的鳥兒自由自在地飛翔。微風吹來,鏡子般的水麵蕩起波紋,倒映在河麵上的橋影,隨著波紋輕輕地顫動,真像弧形的五線譜。我禁不住內心的喜悅,真想高歌一曲,又怕驚飛了天上的鳥兒。我也想來一段優美的舞蹈,又怕嚇跑了橋下的魚兒。”這篇習作中,每一種景物的描寫都飽含了小作者的情感,真是“一切景物皆情語”。在這裏,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景物之中,使景物有了情感,有了韻味。尤其是最後兩句,作者將自己與景物融成了一體,引起了讀者深深的共鳴。

因此,我認為,應培養學生帶著情感去觀察,並把對生活的種種感受融入習作中,以達到古人所說的“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的境界。

3.關注學科教學,創設大語文課堂。

現代教育倡導活動型、實踐型的教學方式,因此,各學科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寫作源泉。例如科學課上那些新奇有趣的實驗,數學課中的測量、統計,美術課裏的手工製作……所有這些內容,都是學生親身經曆的事,耳聞目睹,感觸深刻,是習作的源頭活水。

教師要做個有心人,粗知其他各個學科的教材內容,加強與各學科老師之間的聯係,及時了解相關情況,從中精選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作為習作訓練的內容。